荒山鋪綠裝 廢地成資源 大國重器建設者為礦山“療傷”
王然的人生像畫了一個圈——從大山出去上大學,到大城市追夢,找到了不錯的工作還有愛人。然而,一則招聘信息又把他引回了故鄉。
天津薊州山區啟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以建造疏浚造島大國重器而聞名的駐津央企中交天津航道局接過重任,成立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團隊,并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工程技術能手。
如同聽到母親的呼喚,不滿30歲的王然辭去南方大城市的工作,加入這支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團隊,回到山里。今年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該團隊從治理思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全盤統籌、對癥下藥,創新成立了政企聯合工作組,誓言要讓“荒山鋪綠裝,溝壑變平川,廢地成資源”。
“礦山復綠”需要“工程醫生”
擁有“京津后花園”美名的天津薊州區地處華北平原與燕山山脈之交。在王然這一代90后的童年記憶里,山巒環繞的秀美景色中也透著隱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豐富的礦石資源成為很多人眼中的“搖錢樹”。“最高峰的時候,400多家單位同時在這里炸山采石。”參與薊州生態修復的廣成集團副總經理李佳興回憶,當時薊州是京津冀重要的建材基地,每天各種車輛把大量石材從這里運到大大小小的工地。
千奇百怪的炸山取材方式,在當地很多山體上留下大小創面300多處,植被不再生長,山體松動崩裂,隨時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和闡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薊州區委、區政府全面關停山區礦山開采和加工企業,啟動“礦山復綠”行動,將多個歷史遺留礦區納入治理范圍,努力為礦山創面“療傷”。
大國重器建設者就像“工程醫生”,來到薊州山區承擔起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包括別山礦區和西五百戶礦區,治理面積約637公頃。項目團隊負責人曹興凱說,施工過程要涉及爆破削方、機械填方、道路修建、植被綠化等項目,施工難度和項目管理難度都頗大。
他用醫生給病人治病的方法來解釋山體修復治理的過程:診斷出病灶所在之處后,要先動手術——清理危巖體,這需要通過精準爆破等方式將松動的表土剝離,才能進行下一步治理、綠化以及道路建設等工程。
一流技術讓“修復治療”沒有二次傷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別山礦區,一眼望去,巨大的山體巖石裸露、滿目瘡痍,早就廢棄的礦山隨時有倒塌危險。礦山修復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把危險的坡面削平,但由于山體高聳,單靠普通的機械無法完成削破作業,必須通過爆破。然而常規爆破會引起砂石飛濺,塵土飛揚造成周邊地區二次污染。
薊州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邱士軍回憶,以前不規范爆破和無序挖山給環境帶來了很大污染,老百姓吃了不少苦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點都不夸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興凱帶著技術團隊在全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尋訪,發現石家莊鐵道學院研發的二氧化碳高壓噴霧水炮車,擁有強大噴壓,射程遠,霧化效果非常好,于是校企共同研發出高壓噴霧水炮,今年首次用于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與人們記憶中山體爆破碎石飛濺的場景完全不同,他們在爆破前數秒啟動二氧化碳高壓噴霧水炮對準爆破點開始噴射,爆破響聲過后現場見不到石塊飛出。距離爆破點400米遠的牛棚里,牛群依然在悠閑地吃著飼料。
從事多年爆破工作的專家唐先喜告訴記者,見過很多爆破現場,第一次看到做山體爆破還能如此高標準環保除塵的,“這里的技術是一流的,理念更是最先進的。”
隨著修復的深入開展,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由于原礦山長久處于廢棄狀態無人管理,隨時面臨垮塌風險。當地居民生命財產與施工現場人員的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一次討論會上,圍繞安全施工問題年輕人展開了“頭腦風暴”。安全總監孫良勝說:“如果能有一個屏幕系統既能監控整片地塊,又能提前預警山體碎石的松動就好了。”
這個點子讓曹興凱和團隊一下子打開了思路。經過無數次討論與溝通,團隊決定開發定制一款適用于礦山治理施工的針對性數字化平臺。這套系統不僅要能夠監控項目全域范圍,還要保障場地員工施工活動安全,提前預判與監控山體震動,全路徑規避安全隱患。
經歷反復調試與比對,一款國內領先的用于礦山治理施工的針對性數字化平臺上線了,他們將5個施工地塊全覆蓋納入智慧監測范圍。
“這好比在電腦上搭起了數字樂高。”曹興凱說,從平臺上可以清晰看到,電子圍欄全范圍布控,智慧安全“小紅帽”能追蹤到每一個施工人員,最大限度保障人和物的安全。
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對于如此巨大的生態修復工程來說,資金能否有保障直接決定項目能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團隊嘗試在廢棄礦山修復過程中,將廢棄石料投入加工生產線“變廢為寶”,獲得的收益再用于反哺區域生態修復工程。
“只解決礦山問題治標不治本,我們不僅要將綠水青山重還給人民,還要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曹興凱說。眼下這些大國重器建設者正在為當地設計一整套環境資源利用的綜合方案,進一步延伸生態修復產業鏈。
在廢棄礦山治理的同時,中交建設者利用央企影響力構建起礦山修復治理的產業聯盟,將治理與產業開發同步推進。“目前已經有30多家單位加入聯盟。”曹興凱說,未來在綠意盎然的薊州,還將引入新能源、共享農業、鄉村振興、特色旅游等系列項目,將當地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真正通過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