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坐住“冷板凳” 搶占科技制高點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牢記囑托 學思踐悟 再建新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座談會。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在會上指出,按照前3年、后5年兩個階段謀劃和部署未來一個時期的改革創新發展,到2025年在搶占科技制高點上形成突破性態勢,到2030年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
與會人員通過觀看視頻,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
“深切感受到所肩負的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侯建國說,“必須緊緊圍繞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任務,勇立時代潮頭、勇攀科技高峰,努力作出更多重大創新貢獻。”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院西郊科教園區,首先考察了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記得,總書記參觀考察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了解了規劃中的北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了解了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空間實驗、核技術應用技術、網絡和計算平臺的方向和實驗的歷史、現狀和成果。
如今,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已于2019年開工建設,2023年3月成功實現直線出束并達到設計指標,預計2025年完成建設,將成為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等領域原創性、突破性創新研究的重要支撐平臺。
王貽芳始終記得總書記的講話。他對未來充滿信心,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十年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處理器芯片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云霽深刻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個率先”要求所激發出的科技創新活力。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孫凝暉院士、陳熙霖研究員等科學家帶領下,服務處理器芯片國家戰略需求,在“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方面,在國際上開創了深度學習處理器這一熱門方向,被《科學》(Science)刊文評價為“開創性進展”,成果孵化了總市值上千億元的多家處理器芯片頭部企業。
作為一名一線科研工作者,在陳云霽看來,肩上的擔子就是要為解決國家的燃眉之急、心腹之患作出實質性貢獻。
回望過去十年,科學家更有憂患意識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黨委委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說:“‘中國天眼’團隊明白榮譽只屬于過去,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要有從零開始的態度,都要有重新坐冷板凳的勇氣。”
自正式運行以來,FAST取得了系列成就:發現脈沖星超過800顆,是國際上同一時期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沖星總數的3倍以上。“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FAST在國際上所面臨的激烈競爭態勢。”姜鵬進一步解釋,射電波段是人類認識宇宙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一些發達國家正在孕育“收復失地”的宏偉計劃,如國際合作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已經開始施工,計劃于2029年完成第一階段建設任務;美國下一代甚大陣(ngVLA),計劃于2035年投入使用。它們都可以完全覆蓋FAST的工作頻率,靈敏度與FAST相當,分辨率卻遠勝于FAST。他說,團隊將繼續提升FAST的性能,不斷拓寬望遠鏡的功能和工作領域。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獎者田燁所在的分子發育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思考下一步如何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目前他們在早期發育與器官形成、代謝穩態與損傷修復、衰老機制與干預等研究領域持續攻關關鍵性科學難題。
十年之間,不少青年學生也成長為新一代青年科學家,在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征程中接下了時代的接力棒。2013年,曾參與考察活動的學生代表王闖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2015年,他博士畢業后,到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繼續研究統計物理與信息處理的前沿交叉理論。
“在國外這4年,我遇到許多非常優秀的頂尖學者,和他們共事、交流,受益匪淺。也經歷了國際形勢的巨變,身在國外,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才是海外學子立足的堅實基礎。”2019年,王闖加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繼續開展關于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動力學方面的基礎性研究。
十年過去,他依舊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離開中國科學院大學時對同學們所說的一句話:“我們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有著偉大的目標,可謂生逢其時、責任重大。”
這讓王闖一直有著更堅定的信念。他要坐住“冷板凳”,潛心深耕,做出推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底層機理方面的原創性工作,向更具前瞻性的交叉新興領域和更具創新優勢的戰略研究方向挺進。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