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內容設計敘事化重構。精選具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的中國故事是基礎。故事選取應兼顧歷史縱深與現實關切,如用“深圳特區發展史”詮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以“抗疫英雄事跡”展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優化敘事邏輯,轉變“結論先行”灌輸模式,采用“問題導入—沖突呈現—價值升華”敘事鏈條。例如,在講解“全過程人民民主”時,可通過展示“人大代表聯絡站”“社區議事會”等場景,引導學生從實踐中歸納理論內核。創新互動形式,設計“情景模擬”“故事共創”等環節,如組織學生模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時的村民辯論會,通過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增強技術賦能沉浸式體驗。數字化技術為思政課教學注入新動能。運用VR技術還原“紅軍長征過草地”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感悟信仰力量;借助AI生成個性化學習圖譜,根據學生興趣推送“大國工匠”“生態治理”等主題故事,實現精準化教學。沉浸式教學體驗的實現離不開豐富多元的數字化資源支撐,各高校正積極建立“中國故事資源庫”,整合紅色場館、紀錄片、影視劇等多元資源。例如,截取《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演講片段展現建黨初期的理想之光,選取南湖紅船作為全息投影素材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都是數字化資源創新應用的典型案例。
增強情感共鳴價值升華。思政課的本質是價值觀教育,需以情感共鳴為紐帶。通過細節化、人性化的故事講述,如聚焦抗美援朝戰士的家書、照片等個人物品,讓學生感受到英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從而打破歷史與現實的隔閡。某大學通過紅色音樂作品展演,用《贊歌》《北京的金山上》等經典曲目述說各民族群眾團結奮進的動人故事,使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接受精神洗禮。在情感共鳴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感悟轉化為實際行動,如講述塞罕壩生態奇跡后組織校園植樹活動,結合鄉村振興故事推動學生走進鄉村開展社會實踐。
增強學科融通大思政格局。構建學科融通大思政格局,需打破學科壁壘,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理工科可結合“芯片攻堅”“量子通信”等科技故事,經管類可解析“高鐵出海”案例,在專業知識中滲透中國發展邏輯;人文社科可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聯系,通過國際對話增強文化自信。實踐層面,搭建“紅色筑夢”平臺,開展專業特色活動,如理工科調研創新企業、藝術類創作紅色作品。同時,建立“專業能力+思政素養”綜合評價體系,設計“專業倫理反思報告”等考核形式。通過跨學科案例庫、混合教學團隊和激勵機制,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領悟中國發展的必然性,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湖湘紅色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研究”(23E19)階段性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