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進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要找準著力點。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于生產力的邏輯來看,高水平對外開放所涉及的制度變革、體制改革和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等新型生產關系變革是提升新質生產力內在動能的應有之義。
高水平對外開放使全世界共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紅利
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離不開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對中國而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在廣度和深度上更為充分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匯聚高新人才與優質資本。一方面,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各地不斷引導全球先進優質人力資本向重點區域集聚,初步形成了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人才集聚效應。另一方面,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良好穩定政策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本重倉布局中國市場。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1—2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達到了201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比增長34.9%,高技術產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865家,同比增長32.2%,開放型經濟集聚全球優質資本要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了活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世界也在不斷共享中國發展的機遇和紅利。一方面,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給外資企業提供了共享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的新機遇。更高水平地開放使外資企業能夠利用中國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和集成優勢、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快速增強的創新活力,共享中國高科技發展前景和潛力巨大的超級市場。另一方面,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為世界提供優質人才、資本與制度要素。如在資本方面,2023年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0418.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7%。又如在制度方面,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加入RCE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為全世界提供公共產品等制度要素,與世界共享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紅利。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024年一季度全球制造業PMI均值為49.6%,高于去年四季度47.9%的平均水平,整體恢復態勢向好,為中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2023年我國與RCEP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額較協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長5.3%,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進出口規模和占我國外貿總額比值均為倡議提出以來的最高水平。各類開放平臺建設發展良好,必將在更廣闊的空間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多機遇。截至2023年底,國務院已設立165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港)。自貿試驗區和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的部署和實施,展示了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必將匯聚更多高端人才和更優質生產要素,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也面臨著很多挑戰。一方面,美國“脫鉤斷鏈”式打壓導致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外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國內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還面臨著掣肘新質生產力快速形成的諸多因素。如國內管理體系及規則制度還無法快速適應與引領國際經貿規則的新變化、新趨勢,需要進一步深化制度型創新;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還不足以主導不合理、不公平的國際經貿規則的調整;原創性、前瞻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的標志性成果還不夠多,在某些前沿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等等。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路徑
逐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要以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目標,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和面向世界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作用,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動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強化制度創新功能,勇于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探索促進關鍵技術突破的制度創新方向和重點。不斷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范圍,完善外向接軌的市場體制建設,促進國內外規制對接與融通,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制度保障。
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低水平的對外開放意味著只能被動接受國際經貿規則,而持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是構建符合全人類發展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規則體系。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金磚國家、RCEP等國際合作平臺作用,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持續提煉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探索并制定區域高水平貿易規則,憑借新型產業核心競爭力優勢,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規則體系的話語權。全面深入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改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增強我國的影響力,推進經濟全球化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朝著合作與共贏的方向發展。
筑牢國內統一大市場根基。統一的國內大市場是中國形成“共軛環流”之勢、促進新發展格局形成的基礎,是溝通國內外市場的壓艙石。高水平對外開放首先要立足于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制度規則,降低國內市場聯通的制度壁壘,釋放市場活力。以促進各類要素的自由循環暢通為前提,推進市場基礎設施高標準聯通,實現物流專業化、信息化、規模化發展。同時,積極推動內外貿一體化,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促進國內國際市場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營商環境,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生成創造基礎條件。
加強對外科技創新合作。全球化經濟發展時代,科學技術的交流合作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路徑。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應涵蓋科創的交流開放,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應積極參與國際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更加包容地融入世界重要國際組織的科技創新網絡。以重大國際研發任務為載體,鼓勵國內有實力的研發機構、企業院校、咨詢機構走出國門,主動對接國際前沿科研平臺,產學研深度融合組建國際產學研合作體系,聯合攻關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同時,發揮中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在基礎研究和前沿科研領域,支持擁有高水平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基于發展新質生產力而重點布局的科技創新領域,發揮科技創新集聚的外溢效應,提升本土研發機構的科技創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