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作出了極具前瞻性和原創性的理論建構,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征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從理論、歷史、時代、實踐等維度深刻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蘊涵。
理論維度:開辟生產力理論新境界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變遷和社會發展的深層根源。生產力是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其基本組成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人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生產力又必須在一定生產關系中存在和發展,生產力諸要素只有通過一定的社會形式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為現實的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生產力構成要素新的形態,實現了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勞動者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的優化組合,形成了以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飛躍,開辟了生產力理論新境界。
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我們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調整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為此,要全面深化改革,勇于自我革命,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歷史維度:百年大黨與時俱進提出新要求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不懈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推進中國現代化事業。一方面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不僅體現在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也體現在對先進生產力的打造上。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沒有先進的生產力是無法完成的。毛澤東同志曾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明確表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江澤民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同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歷史證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是一條鮮明主線。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兩個結合”,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生產力理論的必然結果。我們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從戰略高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開創新領域、新賽道,全面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時代維度:把握科技革命新趨勢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競爭背后仍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不同時代背景催生不同的科技革命,從18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發明和應用蒸汽機,到19世紀第二次產業革命以電、火車等的發明和應用進入電氣化時代,再到20世紀第三次產業革命的信息化浪潮,無不催生了顛覆性的科技革新,無不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深刻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西方發達國家大都是在科技革命中把握住時代風口而先后崛起。新時代新征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新質生產力應時代而生,也必將應時代而新,代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牢牢把握科技革命新趨勢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要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重點,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二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強對未來產業的統籌謀劃,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對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進行多路徑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產力儲備。三要加強戰略規劃,遵循科技創新內在規律,因地制宜制定顛覆性科技創新路線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通過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實力”。
實踐維度:建設現代化強國新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我們黨領導人民僅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推動我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現實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實踐證明,依靠傳統要素進行驅動和投資驅動,必然會帶來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巨大損耗,其粗放式發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顯。跳出傳統的發展窠臼,關鍵是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之所謂“質”,其錨點就在于高質量。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有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賦能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前與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求相比,仍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尤其是科技創新和人才供給,從“李約瑟之問”到“錢學森之問”,國內科技革命土壤和拔尖創新人才培育仍顯得不足。創新的本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領域新賽道上占據發展先機,彎道超車、變道超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
新時代新征程,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改革,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進科技創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關鍵引擎,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二要優化高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三要推進產、學、研合作,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執筆:張育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