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學在即,學子開始奔赴全國各地。在今年的高考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本地學籍考生共52人,其中本科上線6人;參加高職單招考試的有85人,其中75人被錄取,錄取率達88%……
這是時光的一份饋贈——2022年6月,根據中央組織部統一部署,來自浙江省的醫療、教育人才來到道孚縣,開展“組團式”幫扶。帶著如山的責任、如海的大愛,他們扎根在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工作一線,幫助當地引進新設備、傳播新技術,推動道孚縣醫療服務水平和教育質量明顯提升。
跨越山海攜手同行,“組團式”幫扶在道孚縣結出累累碩果。
更優的醫療服務 讓群眾更有“醫”靠
在道孚縣人民醫院,來自浙江省的醫生童寶兵,用視頻細心記錄了一位腦出血患者的康復過程。“看到患者從幾近癱瘓到重新站起來,我們都很激動。”童寶兵感慨地說。
為了攻克腦出血患者康復的難題,童寶兵向醫院積極爭取,將兩間小診室改造成康復治療區域,為更多患者提供了康復治療的有利條件。
“在對患者進行全面康復評定后,我們采用了一系列創新的康復療法。”童寶兵介紹,患者在醫院接受了個性化的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及心理輔導。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從最初的嘗試坐起,到慢慢能夠在輔助下站立,最終自主邁出步伐,與醫生共同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這一案例,只是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的一個縮影。
原浙江省金華市人民醫院醫務部主任、現掛職擔任道孚縣人民醫院院長的程振宇介紹,圍繞提供更多的優質醫療服務,這兩年道孚縣人民醫院引進了許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今年上半年,醫院重點提高血液透析服務能力,新開設新生兒科、高壓氧治療中心,新開展白內障手術、壓痛點強刺激推拿法、新生兒撫觸及智護訓練、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和無痛腸鏡等項目。
給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是“組團式”幫扶的重要目標。在人才培養方面,幫扶隊與道孚縣人民醫院簽訂“師帶徒”協議,通過“團隊帶團隊”的方式,提高當地醫護人員的理論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與此同時,依托幫扶力量,道孚縣人民醫院專門建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加強當地醫療人員培養。自2022年以來,醫院還分批次選派醫護人員,赴金華市人民醫院跟崗學習,切實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
“今年上半年,醫院門診量、住院量、手術量較去年同期都有明顯增長,說明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程振宇介紹,今年,道孚縣人民醫院和玉科醫共體分院遠程超聲會診系統正式投入使用,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更佳的教學質量 讓學生能夠上“好”學
高職單招錄取率與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逐年攀升——這是自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道孚縣教育事業直觀的轉變。
幫扶隊伍的到來,不僅充實了當地的師資力量,更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浙江省義烏市第六中學教師何煒,現掛職擔任道孚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校長。據何煒介紹,學校成立了10個工作室,由所有幫扶教師和當地骨干教師參與,通過創新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機制,實現教研工作常態化;通過創新跟崗學習制度,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幫扶教師的“傳幫帶”,讓當地教師受益匪淺。白馬翁姆是何煒帶的“徒弟”,常常到何煒的示范課堂“聽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我們還會在課后進行交流,一起備課、做課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白馬翁姆看來,“師徒”結對的方式,是汲取優秀教學經驗和提升教學技能的重要路徑。
在道孚中學,11位幫扶教師擔任工作室導師,實施導師跨學段“共享共領”,優化“傳幫帶”方式,積極探索從注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的“組團式”幫扶新路徑,幫帶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教育。
除了培養優秀的師資,學校還著力引進先進的管理制度。
“針對初中生自律性較弱的問題,我們建立‘課堂三清’制度,督促學生及時完成學習任務。”道孚中學副校長鄧濤介紹,“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后,在幫扶隊的指導下,學校探索實施“課堂三清”等教學管理制度,并設立“小馬駒”“格桑花”成長營,構建“三全四自”德育模式,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最終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發揮幫扶優勢、結合學校實際,道孚中學在“小切口、小變革、小創新”中實現“漸進式”發展,讓當地學生享受到更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在“家門口”實現上“好”學的愿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