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青海】產業園中孵出新希望
鬧丁多杰正在錘磨香料。張子涵 攝
五月初,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氣溫依舊帶著幾分寒意,覆蓋著積雪的山川映襯著灰黃的草原,天空中飄著雪花和雨滴,空氣中也透出絲絲涼意。10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囊謙縣香達鎮周邊的囊謙縣扶貧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寬闊平整的水泥路面,一棟棟廠房車間整齊地排列開來,路面干凈整潔,一股現代化產業園的氣息撲面而來,看似整個廠區靜悄悄的,實則在各個廠房內早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咚咚咚,咚咚咚……”走進廠區沉悶的擊打聲便從角落的一個區域傳出,伴隨而來的還有陣陣藥材香料的味道。
“這里是我們的一個藏香生產加工公司,入駐園區已經有一段時間,老板是個年輕的小伙子,很有沖勁和干勁。”普措格來邊走邊介紹道,普措格來是囊謙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同時也是整個產業園的負責人,對于園區的情況他了如指掌。
走進藏香廠房的加工區域,一臺大型加工機械很是顯眼,在機械旁站著一個小伙子看上去年齡不大,正在用石錘打磨著各種香料,時而上下用力,時而仔細檢查,動作十分熟練。“雖然現在有機器打磨了,但有些工序我們還是會堅持手工制作,這樣更能激發出這些香料和藥材的香味和功效。”鬧丁多杰停下了手中的活和我們聊了起來。
今年28歲的鬧丁多杰是土生土長的囊謙人,大學畢業后他下定決心回家鄉創業,來報答這片養育他的土地,“剛畢業那幾年我因為沒有相關經驗,創業總是四處碰壁,當時總感覺很受挫折,甚至一度想放棄。”回憶起當年的創業歷程鬧丁多杰嘆了一口氣。
不過這些失敗的經歷也給鬧丁多杰積攢了豐富寶貴的“實戰”經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家里人的支持下鬧丁多杰開始研究起藏香的制作和銷售,起初一切都還很順利,但隨著規模越來越大,銷路就成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當時聽說縣里成立了產業園自己馬上就報名了,通過資格審查后我就馬上把公司搬來了,在這里不僅擁有便利的地理位置,而且場地租金還便宜,同時也能和其他產業的負責人多多交流溝通,不僅拓寬了自己的人脈而且還讓我在公司未來的發展上有了很多新思路。”鬧丁多杰說。
其實像鬧丁多杰這樣的青年創業者在產業園中并不是少數,“通過層層篩選,目前已有16家發展前景廣、競爭力強、帶動鄉村振興能力強的特色企業簽訂合同并入駐,涵蓋了牦牛絨乳加工、青稞產品加工、藏香、青稞酒、制陶、刻畫、唐卡畫等具有本地資源優勢的產品,實行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低水平重復,達到‘一幕園十畝田’的效果。”普措格來說。
除了創業者之外,產業園還能吸納無就業渠道的偏遠地區監測戶勞動力和就近群眾務工,有效解決了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讓更多人分享了農牧產業和價值鏈增值收益,實現了收入穩定、永久受益的良好效果。
扎西是園區內一處黑陶車間的員工,同時也是學徒。“囊謙縣的黑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深感自豪并且一定要把這項技藝傳承好、發揚好,扎西是和我一個村的,基本上算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讓他來產業園不僅能為他解決工作問題,還能多讓一個人掌握這項技藝,正是‘雙贏’。”才角仁增說。才角仁增是扎西的老板同時也是他的老師,除了扎西之外才角仁增還有十幾個徒弟,他們每天都在園區一邊上班一邊學習實踐。
“我每個月都能有幾千塊的工資,還能學到技術,真的特別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扎西介紹著自己的作品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產業園中一個個活力足、潛力強的中小企業正在慢慢嶄露頭角,而產業園也作為“搖籃”對他們進行精準指導和幫扶,這是一場“求富”與“變富”之間的“雙向奔赴”,未來產業園還將繼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形成穩定的農民收入增長機制,讓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鄉村振興在青海】黃河“臂彎”里的“好苗頭”
據了解,基地整個建成后,將交付由第三方以“基地+園區+農戶”的模式運營,每個大棚政府收入1萬元。而這60萬元資金除了擴大種植規模、給群眾分紅之外,還將用于各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詳細] -
【鄉村振興在青海】雪域紅旗村唱響“合作社經濟”曲
駐村后,才仁久美沒有著急開展工作,而是通過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與基層干部交流,聽取村“兩委”意見,通過入戶調查和上門走訪,與牧民群眾交心,找到了一條適合紅旗村發展的路徑。[詳細] -
鄉村振興在青海|鄉村振興路上的“牛勁”
一頭牦牛帶動一個產業,一頭牦牛改變一個地方。達生村借助鄉村振興路上的這股牛勁,讓更多的牧民在牛羊產業發展中分享增值收益,更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