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青海】黃河“臂彎”里的“好苗頭”
黃瓜大棚里,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吊秧。張鵬 攝
產業興,則鄉村興。
4月18日,記者走進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賽什拖村的高原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雖然高原的春天姍姍來遲,但大棚里卻是春意盎然。一株株綠油油的西紅柿苗從土里探出頭來,整整齊齊地排著隊。
縣城東北部的拉加鎮是一個半農半牧的鄉鎮。蜿蜒曲折的黃河,在這里形成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臂彎”。全鎮常住人口達到1萬多人。除了種地、養殖之外,外出務工也在群眾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在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靚玥眼中,相比縣上的其他鄉鎮,拉加鎮特色明顯。
“我們地處黃河沿岸,海拔低,氣候好,這樣的地理優勢適合發展特色種養殖業。”
正如李鎮長說的那樣,立足當地優勢,去年3月,占地220畝(14.67公頃)的高原有機蔬菜種植基地落戶土質好、地勢平整的賽什拖村。
“整個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共有60座大棚。通過一邊建設、一邊種植的方式,目前已有28座大棚投入使用。其余大棚預計今年6月底就能全部完工。”基地現場負責人陳小松說。
來自蘭州的劉明龍是基地的技術員,他告訴記者,基地主要種植黃瓜、辣椒、西紅柿、上海青等各類蔬菜。
“去年建成后,我們試種了一茬。一個大棚辣椒的產量達到3000公斤左右。今年已經投入使用的28座大棚,可以種植兩茬。”
看到童有玉姐妹時,四個人正在大棚里忙著給黃瓜吊秧。半個月前落地的黃瓜苗,已經有一拃多高。
“我們都是當地的村民,原來家里都有地。就拿我家來說,家里10畝(0.67公頃)地種些土豆、燕麥。農閑時,會出去當小工。”伴著清新的泥土氣息,童有玉一邊干活,一邊跟記者聊起了自己的新生活。“現在我家的地都流轉出去建起了大棚,我從去年開始就在這里上班,每個月工資能有4000多元。離家近,收入還穩定。”
據了解,基地整個建成后,將交付由第三方以“基地+園區+農戶”的模式運營,每個大棚政府收入1萬元。而這60萬元資金除了擴大種植規模、給群眾分紅之外,還將用于各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
“基地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我們發展特色種植業、打造拉加鎮本地蔬菜的品牌,也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就業的機會。截至去年底,已經帶動12戶群眾就業,平均工資達5000元。”李靚玥說,下一步,基地將加緊建設蔬菜轉運配送中心。通過打造完善蔬菜銷售基礎配套設施,形成“生產—儲存—配送—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銷售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鄉村振興在青海】雪域紅旗村唱響“合作社經濟”曲
駐村后,才仁久美沒有著急開展工作,而是通過摸清惠民幫扶政策導向,與基層干部交流,聽取村“兩委”意見,通過入戶調查和上門走訪,與牧民群眾交心,找到了一條適合紅旗村發展的路徑。[詳細] -
鄉村振興在青海|鄉村振興路上的“牛勁”
一頭牦牛帶動一個產業,一頭牦牛改變一個地方。達生村借助鄉村振興路上的這股牛勁,讓更多的牧民在牛羊產業發展中分享增值收益,更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詳細] -
【鄉村振興在青海】“致富牛”“馱”起鄉村振興新希望
如今,合作社發展日益壯大,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態畜牧業示范點,為全村發展增添了強勁的新活力,進一步帶動牧民增收致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