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青海|鄉村振興路上的“牛勁”
冬季漫步在草場的“黑珍珠”。程宦寧 攝
立春過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依舊寒風凜冽。割畜草、喂料、清理牛圈……在治多縣多彩鄉達生村恩青秀牧牦牛良種繁育基地專業合作社內,牧工布久尼瑪和合作社負責人、達生村黨支部書記才仁鬧布一邊忙碌,一邊細數2023年可以發的“牛羊財”:“3月份80萬元的鄉村振興資金到位,咱們可以購買90頭品質好的母牛,到了年底,培育出的良種牦牛就能出欄了,到時候一頭牛賣1萬元,一年賺個幾十萬元,應該不成問題。”
布久尼瑪說:“這么看來,牦牛良種繁育這個項目出欄時間短,售價還高,比我們養殖普通牦牛要劃算多了,這真是條賺錢的好路子。”
多彩鄉達生村平均海拔4600米,全村共682戶2343人,是典型的純牧業村,該村牧民世世代代都在和牦牛打交道。雖然這里有純天然牧場,但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畜群畜種結構參差不齊,品種退化等因素,讓這里的牧民下了功夫還嘗不到甜頭。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及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達生村的牧民依托生態有機畜牧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大家的生活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恩青秀牧牦牛良種繁育基地專業合作社就是達生村通往鄉村振興的一條“新路”。該合作社是2022年新成立的村集體項目,項目由治多縣農牧局提供的100萬元專項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全村通過草場、現金等方式實現了全民入股,以“黨支部+合作社+牧戶”模式進行管理。
布久尼瑪說:“我通過自家的草場入股了合作社,然后自己在合作社放牛,一個月有3500元的工資,這樣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到了年底還有分紅,大家都很贊同這種經營模式。”
恩青秀牧牦牛良種繁育基地專業合作社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辦得“有聲有色”,是因為達生村底氣足有經驗。事實上,達生村的鄉村振興模式還得追溯到“索布查葉”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2016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在三江源頭吹響,“索布查葉”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經過幾年的經營和摸索,“索布查葉”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軌,每年都會給全村的牧民帶來一筆不少的收入。
“索布查葉”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牧工白加說:“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規模逐年壯大才發展到了今天的模樣,現在我們有747頭牦牛,1632只羊。如今,大家的干勁一年比一年足。”
一直以來,達生村堅持用傳統的牦牛放養養殖模式,保障了牦牛的品質,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種近似自然的放養模式,易受到季節、氣候的影響,一旦出現飼料供應不足的情況,就會導致牦牛無法獲得足夠的飼料,從而出現“一年兩頭瘦、中間兩季急抓膘”的低級產出方式。
才仁鬧布說:“為了解決難題,我們在養殖過程中,建立生態養殖理念,促使傳統養殖方式向生態養殖模式轉變,通過‘放養與補飼’相結合的養殖模式,不僅能夠克服傳統養殖模式的弊端,同時也能夠確保牦牛生態產業的綠色品質。”
從小在牧區長大的才仁鬧布心里明白,充足的飼料是保證牦牛養殖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想實現牦牛生態養殖,必須積極擴展飼料的來源。才仁鬧布說:“我們在牦牛養殖過程中,一直重視草場草地的生態平衡,每年的五月、六月我們都會發動全村牧民,在牧場進行草籽播種、灌溉施肥,并且對牧場的病蟲害進行科學管理,促使草場得到良性循環。同時嚴格限制放牧量,平衡牧區草場載畜量,確保恒定生產力。”
一頭牦牛帶動一個產業,一頭牦牛改變一個地方。達生村借助鄉村振興路上的這股牛勁,讓更多的牧民在牛羊產業發展中分享增值收益,更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鄉村振興在青海】“致富牛”“馱”起鄉村振興新希望
如今,合作社發展日益壯大,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生態畜牧業示范點,為全村發展增添了強勁的新活力,進一步帶動牧民增收致富。[詳細] -
青海玉樹草原致富故事:好風光 好日子
目前,玉樹市建成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62個,牲畜存欄35.21萬頭(只、匹),出欄率和商品率不斷提升。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3660公里,行政村道路通暢率、電網及4G網絡覆蓋率均達100%。[詳細] -
北京援青牦牛養殖基地助力鄉村振興
7月5日,玉樹牦牛進北京出欄簽售活動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牧業村牦牛養殖基地舉行,首批100頭牦牛將陸續從基地出欄,經加工后進入北京市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