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構建柴達木盆地北緣湖泊多源信息觀測平臺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獲悉,日前,在青海省創新平臺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青海省鹽湖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柴達木盆地北緣(簡稱柴北緣)“資源型”和“生態型”湖泊多源信息觀測平臺相關觀測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該平臺觀測數據將為鹽湖生產安全、基礎設施保護等多方面提供科學依據。
鹽湖是中國西部特色礦產資源之一,也是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柴達木盆地是中國鹽湖資源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區,其中鉀、鋰、鎂、硼等鹽湖資源儲量均位中國前列,潛在經濟價值巨大,關系國家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資源安全和戰略安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和水量增補背景下,柴北緣受祁連山水系補給的多個湖泊(鹽湖)湖面明顯上漲,如蘇干湖、大小柴旦湖、可魯克-托素湖等,且部分鹽湖淡化,如尕海、柴凱湖和柯柯湖。隨著柴達木盆地氣候暖濕化,湖泊或鹽湖入湖水量增加,勢必引起資源開發模式和湖泊生態系統的變化。
據該團隊介紹,柴北緣山前湖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資源型”湖泊,如馬海湖、大柴旦湖、小柴旦湖、柯柯湖,主要富集鉀、硼、鋰和石鹽等資源,另一類是“生態型”湖泊,如蘇干湖、可魯克湖、托素湖、尕海、希里溝湖,是主要的濕地生態保護區。
隨著水量增補和湖面擴張,“資源型”湖泊湖水淡化和資源品位下降,“生態型”湖泊周邊動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變化,部分湖泊湖面上漲已開始危及周邊道路和公共基礎設施,湖泊外溢還將影響周邊鹽湖資源開發。迄今為止,中國對柴北緣鹽湖湖面擴張及其資源環境響應過程研究較為薄弱,且湖水上漲對沿線公共基礎設施影響風險評估及預警機制尚未建立。因此,加快構建柴北緣典型鹽湖湖面擴張-外溢預警評估及其對鉀硼鋰鈹資源影響的多源信息平臺,是當下及未來鹽湖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需求和有力保障。
該項目初步選取托素湖、可魯克湖、小柴旦湖、蘇干湖四個湖泊進行氣象和水位觀測設備架設,對湖泊所在區域風速、風向、降水量、蒸發量、溫度、湖泊水位和月尺度鹽湖資源元素變化等多個相關因子進行觀測和室內分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為河流湖泊“劃界”守護“中華水塔”
2020年底前青海省完成了對3518條、總長度約11.27萬公里的河流以及242個湖泊的管理范圍劃定。[詳細] -
“十三五”時期黃河源頭湖泊面積明顯增大
通過多年努力,‘十三五’時期,三江源腹地的果洛州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使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詳細] -
長江源頭河流、湖泊、濕地實現常態化巡查巡護
今年以來,格爾木市全面推進民間河長工作模式,旨在保護長江源水源安全,使萬里長江第一鎮的唐古拉山鎮4.19萬公頃河流、湖泊濕地實現了常態化巡查巡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