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工筆畫”筑牢“中華水塔”
《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9)》(簡稱:《公報》)2日在青海西寧發布。在三江源宏觀生態格局總體繼續好轉基礎上,中新社記者注意到,官方正以更精細的“工筆畫”手段,筑牢“中華水塔”。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譽為“中華水塔”。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包括長江源(可可西里)、黃河源、瀾滄江源“一園三區”。
《公報》顯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三江源國家公園開展了雪豹專項調查和監測,確定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雪豹部分重點分布區,準確定位255個具體分布位點,開展雪豹棲息地適宜性評價研究。
同時,分園區精細繪制了藏羚羊、棕熊、野牦牛、巖羊等優勢獸類物種分布圖6張,獵隼、金雕、胡兀鷲等優勢鳥類物種分布圖4張,明確分布范圍和熱點區域,為科學保護提供最基礎數據。
國土空間管控方面,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受理自然保護區建設準入核查項目201個,涉及16873個核查點位,受理審查155批次進入園區開展科研、生態體驗等活動的申請。建立和完善三江源地區人類活動遺跡動態監管平臺,建立人類活動臺賬,實行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月報告制度。
深化體制試點方面,2019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面開展體制試點經驗總結和問題梳理,總結出13個專題和49條經驗,系統梳理出47個突出問題,并梳理了一批涉及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責任清單、權力清單。
科技人才支撐方面,《公報》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進一步健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首次應用紅外傳感設備監測野生動物數量及行為,構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綠色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等,實現對可可西里鹽湖周邊近600平方公里“可見光+熱成像”24小時全方位視頻遠程監控和數據的穩定傳輸。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表示,青海要履行源頭責任、作出源頭貢獻,不斷開辟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新境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自2005年啟動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近212億元,先后實施三大類30項工程。[詳細] -
2019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投資目標超額完成
截至2019年12月底,青海省全年共完成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項目投資9.5億元人民幣,為年度目標任務的106%,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詳細] -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31項任務全部完成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