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近日,由牧民組成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隊員,拍攝到大量白唇鹿、野狼、盤羊、藏原羚等野生動物,或孤獨眺望,或靈動嬉戲。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
記者29日從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自2005年啟動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近212億元(人民幣,下同),先后實施三大類30項工程。當地2019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近9876元,為2005年的4倍左右,生態保護建設成效初顯。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是中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也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據悉,自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以來,三江源地區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草原植被蓋度由73%提高到75%,退化草地面積減少2302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水源涵養量由197.6億立方米提高到211.8億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億立方米,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為優,監測斷面水質在Ⅱ類以上。濕地面積顯著增加,藏羚、普氏原羚、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增長態勢,區域生態穩步恢復,保護成效初顯。
在此期間,青海省開展了三江源生態資產和服務價值核算、綠色績效考評、監測預警評估機制建設、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等試點,改革成效明顯。
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公益林補償、生態移民補助、濕地生態補助、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等生態補償政策全面落實,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區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的生態補償體系,生態補償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同時,青海省通過實施生態監測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形成了以“3S”技術為支撐、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區域生態監測體系和監測技術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和數據集成共享機制。
如今,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紅利持續釋放,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2019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近9876元,為2005年的4倍左右,其中補償性收入占70%以上,三江源地區農牧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民眾自覺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高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三江源:綠水青山間 新景擘畫來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地區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詳細] -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31項任務全部完成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