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作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的一名志愿者,在向藏北牧民發放高原撿拾車活動中,驚喜地看到一個個嶄新、整齊的高原村落出現在藍天碧水間,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飄動在家家戶戶的屋頂。這讓我不由得想起“逐水草而居”的藏北牧民從游牧走向安居的新生活。
從2006年開始,西藏實施了以農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截至到2012年9月底,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安居房工程完成投資30.2億元,實際完成安居工程84971戶,受益農牧民人口達36萬余人。當時,那曲地區40.9萬農牧民人口中,已有近九成農牧民實現了安居夢。
這是申扎縣一處牧民安居房頂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唐召明2019年9月21日攝)
這些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點、援藏幫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農牧民群眾的建房成本。
據了解,根據貧困戶、民房改造戶和游牧定居戶三類群眾的實際情況,那曲地區制訂了不同的投資幫扶標準,其中針對貧困戶的投資幫扶力度最大,每戶達31000元;農房改造群眾每戶23000元,并以“宜改則改,宜建則建,宜遷則遷”的原則,最大程度地尊重農牧民群眾的選擇和生活習慣。此外,考慮到游牧人群逐水草而居、流動性較大等特點,確定了每戶20000元的投資幫扶標準。
藏北高原幅員遼闊,人口稀少,高寒缺氧,風災、雪災自然災害頻繁。
千百年來,在頻繁遷徙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藏北牧民的“家”一直馱在牦牛背上,搬來搬去。
每當冬季來臨,狂風和大雪給牧民生活造成了嚴酷挑戰,而分散式的傳統牧業生產,又讓每家每戶難以靠自身的力量改善居住條件。
18世紀初,舊西藏地方政府在黑河(即那曲)為地方政府派的官員建了一個土坯房以備過冬,這是藏北高原遼闊的原野上的第一個土木建筑。
這是班戈縣一位牧民在帳篷外的牛毛繩上晾曬羊皮(唐召明1987年攝)
古往今來,大規模遷徙和小范圍內的移動,牧民最常用的都是“黑帳”。它用牦牛的長毛織成帳篷料,帳篷料有七寸多寬,長短由帳篷的大小而定,然后把若干幅料縫成兩片,兩片相連的縫隙有兩尺多寬,頂部當作天窗,相連的兩邊都用白色帳篷料所鑲。這樣兩片相接以白對白,牧民忌諱黑對黑相接,因此門簾是白色的。帳篷大小根據自家條件和家庭人口縫制,沒有一個特殊規范的范式。它因用黑牛毛縫制,故稱“黑帳”。
“黑帳”是牧民生產和生活中最常用的帳篷。牧民在遷徙過程中,每到一個水草充盈的地方,選好了地址,就將帳門朝東鋪開,將其頂部四角的牛毛繩子系在木橛上釘入地,然后在帳幕中穿入一根橫梁,用兩根立柱從梁兩端撐起,之后調整四角拉繩的松緊,四周的拉繩選擇適宜的角度,保持力的平衡,以求達到穩定的形狀結構。
這是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一戶牧民人家在帳篷里用牛糞取暖燒茶(唐召明1989年12月攝)
牛毛帳篷面積約在十平方米大小,中間是火塘。帳篷四角堆放著裝有糧食、衣物和毛皮的口袋。
20世紀80年代,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這片世界第三極的高天厚土,實行了牧業生產承包責任制,有力地促進了牧業生產,牧民收入也逐年提高。尤其是在劃塊經營的草原上,牧民群眾家庭有了相對獨立的草場,不需要大的遷徙,于是牧民中開始有人建房居住。
通過多年的牧民定居、扶貧開發工程的實施,藏北牧民逐步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從游牧到定居,對牧民的生活而言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和變革。
這是在雙湖特別區(現為雙湖縣)多瑪鄉新建的牧民安居房(唐召明2009年攝)
牧民旺堆的家在西藏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現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我在這里看到,這個鄉的牧民幾乎全都搬進了漂亮的安居房,明亮的玻璃、紅綠相間的藏飾窗欞、畫工精致的彩繪,一切都令人驚喜不已。
“以前跟著黑帳篷四處遷徙,條件很艱苦,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搬進了新房,日子過得更幸福了。” 旺堆說。
目前,多瑪鄉牧民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收看到電視,不少牧民還購置了移動電話,而且各種藏飾家具、冰箱和冰柜等也配置齊全。
這是尼瑪縣文部鄉南村一戶人家請來畫師為自家安居新房進行室內彩繪(唐召明2009年攝)
據介紹,為減輕農牧民購置家具、家電的負擔,當地商務局還專門為農牧民購置家具、家電提供一定比例的補貼。其中,家具消費每戶補貼25%,電視、手機等家電消費每戶補貼20%。
隨著改革開放和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牧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那曲縣(現色尼區)羅瑪鎮西熱村牧民扎巴家有一個大大的太陽玻璃暖房,屋里內飾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情。“這是國家幫的忙,不然,我們蓋不了這么好的房子。” 扎巴動情地說。
每到夜晚,這片土地就開始刮起嗖嗖的冷風,在這堅固的住房里,孩子們都在溫暖的屋里認真地學習,扎巴最開心的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刻。
過去,由于居住分散,藏北牧民的孩子上學成了難題,有的路途遙遠,有的居住地附近難以找到學校。如今,西藏實施了安居工程,這些難題迎刃而解。
這是那曲縣(現色尼區)羅瑪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上課(唐召明2014年4月9日攝)
在那曲縣羅瑪鎮,最漂亮的建筑就是鎮里的小學。藏北高原面積很大,過去天氣變化的時候,很多學生不能保證到校學習,如今牧民們相對集中居住,這給教育發展提供了便利,羅瑪鎮牧區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政府提供的義務教育在這里得到有效的實施,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和餐費全部由政府支付。
政府援建的安居工程,除了提供部分房屋建設費用外,還為各個居民點配套了道路、飲水、電、廣播、電話、學校、文化設施等公共設施。
前幾年,我在尼瑪縣城見到一位開著東風牌卡車的榮瑪鄉牧民, 名叫才多。他正往自家的東風牌卡車里裝新買的電視機、藏柜、卡墊等物品。見我好奇,他興奮地告訴我:“援藏干部給我們蓋了許多漂亮的定居房,我買這些東西是為搬新居用的。”他還說,“我前幾年買了這輛汽車運輸貨物很方便,徹底告別了祖輩們把家安在牦牛背上的歷史。”
這是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嘎措鄉一牧民在安居房里用電動攪拌壺打制酥油茶(唐召明2009年攝)
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藏北牧民群眾的生活條件,衣食無憂的生活狀況已經不能滿足藏北牧民的需求,他們追求著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
據在尼瑪縣工作了12年的漢族干部、縣農牧局局長謝秀國介紹,現在這里鄉鄉通公路,截至到2009年,僅尼瑪縣就有80% 以上的牧民人家購買了摩托車,還有不少的牧民買了汽車和拖拉機。
每年盛夏,這里都會迎來草原上最盛大的節日——賽馬節。牧民們安居樂業,不再為居住條件發愁,到了重大節日,他們都身著盛裝走出家門,或騎著摩托車,或開著私家汽車或拖拉機來到賽馬場。特別是那些昔日貴族人家才能擁有的華麗昂貴的服飾,如今穿在了普通牧民身上,草原成為歡樂的海洋。
這是尼瑪縣俄久鄉一戶剛搬進安居房的牧民人家(唐召明2009年攝)
如今,這些通了水、路、電、通訊、廣播電視等配套基礎設施的一排排藏式民居,使藏北農牧民獲得了良好的家居生活條件,冰箱、彩電、摩托車、汽車等現代用品已進入許多牧民家庭,農牧民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新生活,紛紛稱贊安居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幸福工程”。(中國西藏網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