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年俗】舞金錢棍
【我們這些年俗】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圣 光明日報通訊員 冉春軒
“正月來把龍燈耍,二月就把那風箏扎,三月清明把墳掛,四月田中把秧插,五月龍船下河壩,六月扇兒手中拿……”載歌載舞、逶迤前行的錢棍舞隊伍,將節日的重慶巫溪縣大寧古城渲染得喜氣洋洋、春意盎然。
錢棍舞是一種在我國流傳甚廣的民間舞蹈,在不同地區有“金錢棍舞”“連廂”“蓮簫”“連宵”等名稱。不同名稱的錢棍舞表演略有差異,有關起源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如今盛行于大巴山區四川宣漢和重慶城口、巫溪等地的錢棍舞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記憶,也是能夠聞之起舞的“拿手好戲”: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長并裝有銅錢的竹棍,用兩端均勻而有節奏地敲打身體,節奏鮮明、悅耳動聽。觀眾可以邊看邊“幫腔”,也可以隨時加入。
“錢棍舞不限表演人數,少則幾人,多則數十人、上百人,規模越大,氣勢越足,氛圍越好,這也是它特別受歡迎的原因。”巫溪縣博物館館長黃承軍說。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9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