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鄉村振興 通往美好生活
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多地發展“路衍經濟”——
賦能鄉村振興 通往美好生活
編者按:
一路通則百業興。一條條蜿蜒交織的農村公路,溝通了廣袤城鄉,更串聯起機遇與希望。
近年來,我國多地依托農村公路沿線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路衍經濟”,推進農村公路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等一體化建設,促進產業、旅游、文化等融合發展,激發消費活力,為廣大農民朋友建設了一條條致富路、發展路、幸福路。本期邀請您沿著公路看中國,在五個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故事里感受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
【一線講述】
特產路 滿載希望向未來
講述人: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馬蹄溝村村監會委員 馬有科
前陣子,馬蓮鄉到偏城鄉的公路正在擴建,看著壓路機來回奔忙,大家心里可提氣了。
在我們六盤山區,沒有路,也就沒有出路。就拿馬蹄溝村來說,離鄉鎮也就五六公里,放在過去,開著“蹦蹦車”要走半天。打從記事起,出門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窄窄的土路七彎八繞,到了下雨天,經常困在家里幾天出不了門。
路不通,不僅生活受影響,生產也沒指望。西海固的“洋芋蛋”很出名。記得每年一到9月份,地里到處是搶挖洋芋的勞力,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馱。為啥搶收呢,就因為路不好,一場秋雨下來,堆在地里的洋芋運輸不及時就大量受凍,淀粉廠都不收了,農民一年辛苦全泡了湯。那些年,這樣的事可沒少發生。
后來,土路升級為砂石路,雖說不再深一腳淺一腳了,但大車還是跑不了,再加上村莊地勢坡陡不平,村民住得分散,東一戶西一戶,路也修不到家門口。村上發展起了養殖業,養牛效益不錯。但路窄彎多,飼料配送車進不來、出欄的牛拉不出去,每次都用小車來回轉運。跑運輸的大車司機都嘆氣:你們村這么大的飼養量,咋就沒條像樣的路呢?
令人振奮的是,就在這十年間,柏油面的鄉道穿村而過,串起了沿線十來個生產隊。村里的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門口,三五戶的莊點都和大路連通了。就連田間的生產道路都鋪成石子路,農用機動車再也不怕陷進泥里了。規劃的硬化路都修了邊溝,再加上生態環境不斷變好,不管下多大雨,山上的泥土再也不“上路”了。
路通了,出路也越來越寬。你瞧,養牛規模不斷擴大,過去一家三五頭,現在戶均一二十頭,而一頭牛除去飼料純收入有三四千元。我們的肉牛很暢銷,最遠賣到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不僅馬蹄溝村,在整個西海固,不斷完善的路網把大山和外面的世界連了起來。咱們的優質農特產品開始走出大山,有名的六盤山牛肉登上了全國各地的餐桌,冷涼蔬菜暢銷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出去跑市場,提起寧夏的牛羊肉、枸杞、葡萄酒、辣椒、芹菜等,外地客商贊不絕口。當地特產出得去,外面人也進得來,依托這么好的生態環境,不少村子發展鄉村旅游,小汽車直接開到梯田邊上、民宿門口,美景賞了、農家飯吃了,臨走還把后備箱裝得滿滿的。
如今,站在山坡上向四周望去,一條條特產路像長龍一樣在群山間蜿蜒,滿載著鄉村振興的希望通向遠方。
【一線講述】
幸福路 富足生活甜如蜜
講述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五十一團唐驛鎮十八連群眾 蘇比奴爾·買買提艾力
今年7月17日,連接我們家和連隊的四級公路正式通車,四米寬的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路通起來后,我和父親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心中裝滿了幸福。
我住的連隊是一個背靠沙漠戈壁的連隊。過去,公路只修到了連隊的主路口,進入連隊還有很長的沙土路要走。
2022年,兵團交通運輸局駐五十一團唐驛鎮十八連“訪惠聚”工作隊來了之后,跟我們說要把公路修好,我們激動得一晚上沒睡著。
如今,家門口的路修通了,還把周邊連隊的路都連了起來,我們去其他連隊也更加方便了。我的父親以前就干過廚師,路修好后,我和父親依托果園開起了農家樂。農家樂里有玩的、有吃的,路又好走,吸引了不少游客到來,家里的收入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過去路不好走、成本高,快遞只能送到團部上的代收點,取個快遞要跑很遠,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網購。路修好后,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會把快遞送到連隊,特別方便,我也開始網購了。這不,我給農家樂添置了很多擺設物件,鄉村農家樂的情調更濃郁了。
現在連隊群眾在公路兩側利用庭院經濟優惠政策,發展起了“十小店鋪”,有餐飲、超市、農資農產品銷售、通信運營商等商鋪。我們連隊還種植了上千畝的紅棗,路修通了,前來收購紅棗的客商也越來越多,每年連隊群眾光是賣紅棗都能增加好幾萬元的收入呢。
有了幸福路,幸福生活甜如蜜。
【一線講述】
旅游路 鄉村振興加速跑
講述人:江西南昌市安義縣交通運輸局道路工程師 雷 軍
以前,受交通條件限制,外面車輛進不來,農產品品牌打不出去,靠老百姓自己在地里摘下來再拉出去賣,賺不了幾個錢,只能“守著金山端窮碗”。這些年,我們緊扣群眾所需所盼,除了持續打通“大動脈”,還深入暢通“微循環”。從村村通到組組通,看著農村四通八達的道路,村民一輛輛小轎車駛過,心里別提多自豪了。
路修好了,沿線村莊也跟著大變樣。黃洲鎮宗山垅是安義手工米粉的發源地,過去村道多是田埂路、砂土路。2020年,我們根據村級規劃對道路重新設計,對村里1條2.443公里村道按旅游公路標準打造,并建立“路長制”對道路進行長效管養。現在,宗山垅不僅建好了招牌響亮的米粉小鎮,更帶動了本地特色產業和農旅融合的發展,老百姓就業、生活都不愁了。
通暢的縣鄉公路、通村公路,不僅帶動了沿線產業經濟,更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發展。這不,在喬樂鄉,一條通往花果山金果小鎮的農村公路寬闊平坦。過去,這條公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再加上道路狹窄,車輛通行不便,園區發展很受限。為此,由鎮里申請項目、籌集資金,按照“四好農村路”建設施工標準,對2公里的公路進行全線提升改造。路好走了,前來游玩的旅客自然更多了。小鎮也新增了露營基地和草莓立體種植棚等。去年國慶期間,整個果園的收入達到100萬元左右。
修建道路可不是東一耙子、西一掃帚,我們很注重科學規劃,把“四好農村路”建設與農旅融合、產業發展等結合起來,在規劃農村公路網絡的同時同步規劃安防工程、客運物流等設施,突出抓好“通達路”“資源路”“產業路”和“旅游路”建設。
現在寄遞市場飛速發展,為了打通電商進村“最后一米”,我們還優化整合了公交、郵政、供銷、電商等資源,設立10個鄉鎮級配送點,32個村級配送點,帶動了綠色大米、花木果蔬等特色產業發展。
道路暢通了,果農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收寄快遞,農產品進城不愁銷,咱農村百姓也跟城里人一樣,跨入了網購時代。
【一線講述】
產業路 道路暢通產業興
講述人:湖南邵東市團山鎮太一城鎮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尹衛東
我是土生土長的團山人。因地理位置偏遠,很長一段時間,整個鎮子只有一條縣級公路,百姓出行很不方便。特別是一到趕場日或是節假日,堵車非常嚴重。
近年來,為了助推發展,相關部門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其中就包括修路、開發產業園、建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公司等。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由我們來承建相關項目,包括如圭大道建設、團山鎮中小企業創業園(原團山打火機工業園)開發建設和團山新農村建設。
5年時間,我們把道路修好了。今年元旦,如圭大道正式通車,極大緩解了團山鎮的交通壓力。團山鎮是有名的打火機產業鎮,可企業布局分散,配套企業更是分布在各個村子,沒有暢通的道路作為毛細血管,企業發展總是血脈不暢。加上遍布的丘陵相較于平原地區開發難度更大。好在,路通了,一切困難也都迎刃而解了。微循環暢通了,主動脈越來越有勁,有發展前景的企業紛紛進園區建廠,不僅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還帶動產業發展,讓團山充滿活力。
有了路就有了好前景。現在,越來越多的團山人都回來了。他們在家門口園區企業里上班,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家里農活也不耽誤。眼前這和美的景象,不就是我們建設者所期盼的嘛。
【一線講述】
創業路 催生斗志底氣足
講述人:甘肅蘭州市榆中縣榆中富源百合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滕漢生
每年入夏以來是我們榆中最忙的季節。每天叫醒鄉村的不是田里采摘蔬菜的接力吆喝,就是路上農用車、貨車的賣力“較量”。僅一天之后,這些菜就“飛”過云端,出現在粵港澳的餐桌上。而這一切,都要從農村路網的變化說起。
榆中縣山區面積占比大,以前路不通,山里的好貨出不去,大家只能干著急。現在,一條條又寬又平的硬化路修到咱們家門口,不僅把蔬菜及時送了出去,還把我們那些舊觀念也“送”了出去。
“公路圍著產業建,產業圍著公路轉”,一條條大路就像是大動脈助力產業連片開花,帶動沿線形成馬鈴薯、中草藥、高原夏菜、百合等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就拿我們這里的百合產業來說吧,有了路,咱們創業就有了底氣。現在,全鄉百合留床面積5.3萬畝,年產值達1.5億元。今年的百合花比往年價格還好,我們收購來主要用于烤百合花干,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
在路的牽引下,一批精品農村特色產業園區逐步成型,還直接孵化出全國“北菜南運、西菜東調”最大的產地型蔬菜集散中心,帶動數萬群眾增收致富。提起這個,咱們心里別提多自豪了。
“菜籃子”一個接一個,“風情線”也越來越多。我們明顯感到,這幾年,交通建設與農村地區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實現了良好“互動”。前陣子在周邊游玩,聽說縣里還用縣鄉道路將興隆山、馬啣山、官灘溝等45處景區景點和浪街、分豁岔等35個美麗鄉村、4個美麗鄉村示范帶“串珠成鏈”,游客們望得見青山、留得住鄉愁,這些景點和鄉村成為附近市民周末度假的首選之地。
路是一把火,把產業“點”著了,人心也“燃”了起來,對新生活也越來越有底氣。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李慧、尚杰、胡曉軍、李玉蘭、王洋、龍軍、禹愛華、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薛斌、趙宇峰、張鵬偉)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5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