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醫藥文化弘揚開出更多“金處方”
從“中醫針灸”“太極拳”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珍貴醫典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到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千方百劑”中蘊含的文化觀念和健康理念傳承千年、經久不衰,充分發揮其作為中華文明寶庫“鑰匙”的獨特作用,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之舉。今年,在首屆傳統醫藥大會上,諸多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及保護單位負責人為弘揚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建言獻策。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目前,國務院公布的11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包括傳統醫藥類項目大項23項,涉及182個申報地區和單位。中醫藥與中國人民健康生活息息相關,在世界范圍也影響極廣,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中醫藥發展、傳統醫藥非遺保護傳承、中醫藥文化弘揚指明了方向。今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門聯合制定印發《“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了12項重點任務,以此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
對于弘揚中醫藥文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建議,要把加強傳統醫藥非遺保護上升到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繼續加大對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和世界記憶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同時,積極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泛開展交流。
認知中醫藥,熱愛中醫藥,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傳承好中醫藥,推動傳統醫藥非遺系統性保護,是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題中之義。據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傳統醫藥類非遺保護工作,相關政策法規逐步健全、工作機制不斷完善、項目保護持續加強、傳承人管理更加規范、傳播活動豐富多彩、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未來,將持續加強項目保護、持續加強人才培養、持續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普及。同時,傳統醫藥的發展需要非遺傳承人有信念和恒心,也需要全社會有更多的理解支持。”該負責人表示。
緊跟時代步伐,守正創新,才能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發揚光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兼中醫藥委員會會長曹洪欣認為,推進傳統醫藥非遺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守護“本和源、根和魂”,完善傳統醫藥非遺保護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科研能力,建立體系完備、梯次合理的傳承人隊伍,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此外,要讓中醫藥理論在服務人類健康、健康中國建設中展現中國人的智慧,避免傳統醫藥非遺“庸俗化”。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吳煥淦提出,要推進傳統醫藥非遺的社區推廣,開展專項活動,引導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扎根社區,開設社區傳承工作室等。他還建議,建立健全中醫藥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專門制度,確保傳承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百姓對中醫藥的認可度、信任度在不斷攀升,老字號打出了年輕牌,養生膏方進入了年輕人的生活,中醫藥的養生理念成了熱點話題。中醫藥充分發揮“治未病”這一優勢特色,從引導人們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入手,在融入群眾生產生活方面成果卓著。
“以前,病患來到診所是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現在,沒有明顯病痛的朋友也來診所,咨詢調養方法,主動按照節律物候來尋求生活建議,這是最大的改變。”國家級非遺針灸(劉氏刺熨療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光瑞表示。除專研中醫藥療法外,劉光瑞還跨界創辦了博物館,以收藏古籍散本和匾額等為主,并時常親自講解,希望通過展覽展示與培訓、普及,讓人們加深對中醫藥的理解和認知。(本報記者 王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