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生態底色 打造幸福家園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鹽城是一塊神奇的地方,集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于一身,黃海逐浪的雄渾氣魄與星羅棋布的湖蕩靈氣在鹽城大地上交相輝映。如果說,江河海的翻涌交匯鑄就了這里的生態基底,那么,天地人容融共生的綠色堅守則為幸福生活鋪就了最美底色。
鹽城的美,美在堅守綠色生態的大擔當。1990年,一首《丹頂鶴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故事的主人公徐秀娟因保護繁育丹頂鶴而犧牲。一個人的故事映射著一群人的堅守。退耕還濕還林、架設人工鳥巢、清退“散亂污”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融入鹽城人的血脈,成為上下一心的行動自覺。鹽城人堅決守好生態底線,扛起了綠色擔當。
鹽城的美,美在打造綠色產業的大視野。《關于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實施意見》以強有力的制度規劃錨定了綠色產業和綠色發展的新航向。生態破題,經濟落腳。“十四五”期間,鹽城制定了推動新能源產業邁向兩個“2000”的宏偉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達2000萬千瓦,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以上。從能源生產到運用,一條條產業鏈交織集聚。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再到產業騰飛,他們正全力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國際綠色能源之城和國家新能源創新示范城市。
鹽城的美,美在打造綠色生活的大氣魄。在黃海森林公園的中央,有一座高約40米的“森林之眼”,登頂俯瞰,滿目蔥蘢,挺拔的水杉似與天際相接。園區內不僅打造了水杉、銀杏、楊樹和竹林四大綠色長廊,還添設了森林課堂、少兒營地等生態景點和體驗項目。鹽城努力讓生態優勢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奮力譜寫“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等融合發展的大文章。生態資源變成發展資源,生態與發展良性循環,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鹽城的美,美在引領綠色智慧的大格局。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這是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江蘇首個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2022年11月,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期間,鹽城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成為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舉辦地。世界遺產、國際濕地、全球論壇……鹽城以世界眼光呵護生態凈土,不斷擴大生態領域國際“朋友圈”,在生態互鑒、經濟互融、發展互動上開展務實合作,將國際生態話語權轉化為現實競爭力和合作力。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海與陸的交匯處,鹽城人生生不息;在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結合部,鹽城人選擇和諧共生,積極攜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0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