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開放風帆 書寫新的故事
【建設者說】
作者:江洲(原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二級巡視員)
1988年,我就參加了廣州開發區開發建設。當時開發區還是個4歲的“幼兒”,一轉眼,就將迎來“不惑之年”了。我們這代人很幸運,參與并見證了廣州開發區近40年的艱苦創業和輝煌成就。
國家級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是繼設立經濟特區之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廣州開發區奠基于1984年12月28日,是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初期,廣州開發區就處于國家級開發區的“第一梯隊”,在歷次評價考核中一直位居前列。近年來,廣州開發區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市第二,其中工業總產值占比近40%,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產值占比70%以上,財稅總收入連續多年超1000億元。
國家級開發區的發展,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是“天時”,所在地區和母城的外環境是“地利”,開發區自身求團結求發展的內環境是“人和”。廣州開發區有個鮮明特色,就是堅持開放導向,滾動開發,開拓前進;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從設立時期的9.6平方公里,到現在管轄區域的484平方公里(開發區和黃埔區融合發展),幾十年來開發區從來沒有發生過大面積土地閑置“曬太陽”現象,“項目等土地”成了常態。廣州開發區的內涵也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從單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到“經開區高新區合署辦公”,進而與廣州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中新廣州知識城“五區合一”。這種探索,體現了廣州開發區建設者們勇立潮頭、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和宏大氣魄,也是最值得珍視的精神財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重新審視廣州開發區的功能定位,科學論證開發區新一輪創業的發展目標和策略路徑。
廣州開發區的產業發展平臺較為豐富和成熟,現代產業基礎較為深厚,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特色明顯,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外向型經濟較發達,這為下一輪“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廣州開發區十多年前已經布局未來轉型發展“知識經濟”,并且搭建起中新廣州知識城這個重要載體。我們期待知識城與南沙新區實現錯位發展,讓廣州東南部兩大開發區“比翼齊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張亞雄、陳之殷、唐一歌、吳春燕、嚴圣禾、高建進、馬躍華、王曉櫻、方曲韻、張勝、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0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