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筆“高質效” 奮力書寫公平正義的檢察之答
□ 本報記者 董凡超
東方風來滿眼春。
俯瞰華夏大地,山川綿延,縱橫萬里。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就書寫在這萬千氣象之中。
透視時光剖面,人民檢察制度的根脈即將走過第93圈年輪。自誕生之日起,它便深情根植土壤,堅定守護這片土地上的公平正義。
邁步嶄新起點,新一屆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政法工作全局中找準檢察工作的職責定位,從“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這一基本價值追求起筆,一筆一畫書寫公平正義,點橫撇捺折射法治光芒。每一處著墨,都在描摹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印記,都在擘畫以檢察工作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
問答之間
3月的陜西延安龍灣山麓,盎然生機蘊藏在料峭的春寒之中。
2023年全國兩會閉幕一周后,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將自己履新后基層調研的首站選在了這里。
沿著山路拾級而上,10分鐘的腳程,一排四孔窯洞——陜甘寧邊區檢察史陳列室躍然眼前。在“第一單元”展示區前,應勇久久駐足。展板之上,“光輝起點”四個字熠熠閃亮。
“要從黨的檢察事業紅色歷史中深刻體悟我們從哪里出發,為什么出發;弄明白過去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睉抡f,要始終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展示區墻上,一幅油畫吸引了最高檢調研組的目光。畫面描繪的場景,是1946年的夏天召開的新中國成立前唯一一次檢察業務研討會。
史海鉤沉,歷久彌新。當年,時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檢察處檢察長馬定邦主持會議,時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馬錫五蒞會指導。與會者們研精畢智,夜以繼日,伴著高原的風沙、枕著延河的濤聲,把一項項對檢察工作的范圍、組織和機構及工作制度的思考寫進穿越時光的畫卷。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歷史接力總是一棒接著一棒向前奔跑,黨的檢察事業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新一屆最高檢黨組身上。“要繼承和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作風,堅定理想信念,秉持為民初心,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不斷提升法律監督質效。”應勇鏗鏘有力地說。
此后不久,一場新時代檢察機關的“新的學習競賽”——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在全國檢察機關自上而下深入展開。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央第二十二指導組有力指導下,最高檢黨組堅持“調”“研”“用”并重,推動一項項重點難點破題開局,一個個“不確定的疑問”變成“確定的答案”——
錨定“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如何抓好落實?
最高檢黨組提出,要通過檢察履職辦案,在實體上確保實現公平正義,在程序上讓公平正義更好更快實現,在效果上讓人民群眾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義,做到檢察辦案質量、效率、效果有機統一于公平正義。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做到“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面對“以檢察工作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時代命題,如何取得實效?
全國檢察機關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落實“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要求,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持續做實對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保護,以法治力量穩定市場主體發展預期、提振發展信心。
扭住“黨的中心工作推動到哪里,司法工作就要跟進到哪里”,如何系統推進?
從南海之濱到長江兩岸,從東北平原到八桂大地,持續推進知識產權案件刑事、民事、行政檢察融合履職,持續深化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行動,開展“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專項活動,維護和鞏固雙邊多邊檢察合作機制服務大國外交……各級檢察機關充分運用法治力量全力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站在歷史的峰巒,展望嶄新的征程。
這支全世界率先在“檢察院”名稱前冠以“人民”二字的隊伍,正以更加堅定的政治立場、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將前進道路上一個個“問號”拉直成“感嘆號”。
俯仰之間
生活中很少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對于年逾花甲的牛某來說,2023年9月14日山西省新絳縣人民檢察院里的那場數小時的“高端對話”,如同一把由遠及近的火炬,照進了他深鎖十余年的心門。
十余年間,牛某因不服檢察機關對其涉嫌偷稅行為作出的相對不起訴決定,逐級申訴到最高檢。在赴新絳縣下訪接訪前,應勇詳細查閱了申訴案件的案卷和相關材料,兩次聽取關于案件辦理情況的匯報,深入全面了解案情。
“那天,應勇檢察長認真聽取我的訴求,詢問了前因后果,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困惑。”牛某告訴《法治日報》記者,他當場表示認可和接受檢察機關的初核意見。很快,檢察機關通過對事實和證據的梳理核查,案件由相對不起訴變更為絕對不起訴。牛某心里久懸的巨石,終于放下。
后來,牛某通過看報紙了解到,接訪后,應勇主持召開了省市兩級檢察機關負責同志和新絳縣檢察院班子成員會議。會議對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剖析鞭辟入里:“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關系當事人的命運,再小的案件對當事人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大事。一旦辦錯,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睉乱?,要以“如我在訴”的理念和態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涉檢申訴信訪案件。
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1月至11月,最高檢班子成員帶頭下訪接訪,各級檢察院領導包案辦理信訪案件4.2萬余件,并在辦案中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對爭議大、有影響的信訪積案公開聽證。
俯仰之間,光影流轉,“人民”二字始終重若千鈞。
過去一年,全國檢察機關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持續做實檢察為民,將最廣大的民心凝聚到黨的偉大旗幟下。
高擎正義之劍,依法嚴懲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類犯罪——2023年前11個月,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64.5萬人、起訴150.2萬人,同比分別上升37.2%和17.1%。
法律監督工作不僅聚焦“大事情”“硬骨頭”,也錨定困擾群眾的“身邊事”“小問題”。
就業、養老、教育、社保、醫療、住房……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就是檢察機關有呼必應的。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圍繞藥品說明書“字小如蟻”等問題提出過建議和提案。對此,最高檢指導多地檢察機關探索開展公益訴訟監督,成功推動一些大型藥企率先開展藥品說明書“無障礙”改造。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家事”也是“國事”。2023年前11個月,檢察機關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起訴6萬人。針對電競酒店、劇本殺等新業態涉未成年人保護治理難題,推動完善監管。
標本兼治,加強婦女權益保障。最高檢會同全國婦聯共同發布典型案例,維護農村婦女涉土地合法權益;協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出臺規范指引,推動完善工作場所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消除工作場所性騷擾制度。
時至當前,我國刑事犯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罪、重刑率持續下降,輕罪、輕刑率持續上升。
最高檢黨組深諳“從治理理念上更好應對,更準確把握入罪標準,更準確適用羈押措施和起訴裁量權,才能實現治罪與治理并重”之理,統籌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檢察環節制度適用率超過90%,量刑建議采納率97.1%;一審服判率96.7%,高出其他刑事案件38.3個百分點,從源頭減少了大量上訴、申訴案件。
對于涉法涉訴的信訪積案,最高檢部署信訪矛盾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深化落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2023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收到群眾信訪81.2萬件,7日內程序性回復率99.8%,3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率97.3%。
2024年的春天如約而至。春雪初霽,薺麥彌望,牛某沉浸于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跋M愠浞窒嘈欧?、相信司法機關,把時間和精力更多放在生產生活上,努力向前看!”那一天,這句話,仍在他心里溫暖縈繞。
方圓之間
皓月千里,繁星璀璨,坐落于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的宗喀大慈宏覺寺至今已歷經1083年滄桑變化。
據西寧市地方志記載,古剎由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上各民族共同創建,是歷代漢藏文化交流互動的橋梁紐帶,是民族團結的重要歷史見證。
前香廳年久失修、屋面塌陷,個別立柱下沉傾斜……由于使用人未履行修繕義務,這座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重點保護文物一度面臨損毀甚至滅失的風險。
對此,青海檢察機關就保護宏覺寺行政公益訴訟一案立案調查,通過公開聽證、檢察建議、協同治理等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督管理和保護修繕職責。目前,所有修繕項目已全部竣工,并經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批準掛牌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
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絕非冰冷的法律制度,而是關聯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鮮活法治實踐,連接著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近年來,青海省檢察機關聚焦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突出問題,不斷加強與文物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的溝通協作,共繪公益訴訟“同心圓”,實現了雙贏多贏共贏。
青海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查慶九認為,伴隨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得到社會廣泛認同,這一生動的司法實踐,也為制定專門的檢察公益訴訟法提供了高質量的實踐樣本。
“未來,我們將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繼續守護綠水青山、維護‘舌尖上的安全’,繼續深化文物保護等領域探索,讓人民群眾在享有美好生活環境的同時,擁有更加富足的精神家園?!辈閼c九說。
方圓之間有天地,方圓之間亦盡顯“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
這一價值追求的“圓”,也體現在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四大檢察”的協調發展和綜合履職中。
進入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專業性、綜合性司法保護需求越來越高,以往單兵作戰式的分頭履職模式難以適應。在湖北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守安看來,“四大檢察”職能內在統一于法律監督的根本職責,這一職能上的共通性為檢察機關綜合履職提供了條件。
“綜合履職不是各項檢察職能簡單組合、物理疊加,要通過完善綜合履職機制促進職能耦合,產生化學反應。”王守安認為,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的監督對象都指向行政違法行為,在職能上有密切關聯。他介紹說,湖北省檢察機關鼓勵基層探索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業務整合,由一個部門或辦案組織集中統一行使這兩項職能,在資源調配、線索移送、案件立辦上實現融合銜接,產生“1+1>2”的聚合、協同效應。
這一價值追求的“方”,體現在檢察建議由“辦理”到“辦復”轉變。
“辦理”與“辦復”,形式上雖僅有一字之差,實質上卻是天差地別——“辦復”不僅要求有關單位對被建議事項有“文來文往”的書面回復,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實而又實”的整改效果。
最高檢黨組強調,檢察建議能否取得實效,首先取決于建議質量,同時也取決于落實“韌性”,要求發出建議后持續緊盯、跟進落實,推動檢察建議由“辦理”到“辦復”轉變,真正得到落實。
這一價值追求的“方”,也體現在對案件不破不休的堅韌執著。
最高檢檢委會副部級專職委員、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以一件入選2023年度十大法律監督案例的積案攻堅舉例說明:2006年,四川樂山發生一起流浪女子被強奸殺害案件,在案發地附近生活的拾荒人毛某被認定具有作案嫌疑,后經檢察機關認真審查,排除毛某作案嫌疑,毛某被無罪釋放。但檢察監督沒有止步,經過持續14年的跟蹤監督,真兇彭某于2020年被抓獲,后被判處死緩。
“牢牢守住案件質量這條司法辦案的生命線,根本是要落實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全面準確查明案件事實,確保不枉不縱。要以‘如我在訴’的理念、追求正義的執著、懲惡揚善的使命感,加強對案件的持續、跟蹤監督,實現辦案‘三個效果’相統一、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一?!泵缟髡f。
“方”的堅守與剛直,“圓”的融合與辯證,方圓之間,不僅承載著“檢察智慧”,亦見證著“檢察擔當”。
時勢之間
撬動發展的,往往是敏銳而有力的思想杠桿。
“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在高素質過硬檢察隊伍建設的進程中激蕩起怎樣的波瀾?通過一項被譽為公訴人“華山論劍”的大賽,或可管中窺豹。
2023年11月26日,第八屆全國檢察機關十佳公訴人暨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模擬法庭論辯環節剛剛拉開帷幕,“控辯雙方”間的“攻防對決”就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明光公司故意在交出U盾這一關鍵的、能夠處置錢款的工具之前進行掛失。其主觀是明確的,辯方的問題已經不攻自破了。”
“控方認為本案系合同詐騙罪,證明責任應在于論證明光公司使用何種方式,造成了哪個被害人的何種錯誤認識,如果不能證明,其何罪之有?”
……
來自江蘇省檢察機關的控方選手高彥鋒與來自遼寧省檢察機關的辯方選手姜毓昆聯手貢獻了一場旗鼓相當的精彩對決。
賽后,姜毓昆告訴記者,場上的發揮源于日常辦案經驗和點滴總結思考,答題也更像是將工作理念、目標相結合的集中展示。
賽事組委會負責人表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庭審實質化是落實好這項制度的關鍵。這種背景下,重大復雜案件庭審對抗性不斷增強,公訴人出庭能力面臨更高要求。
銳始者必圖其終,成功者先計于始。要實現辦案高質效,辦案人員必須具備高素能。當前,掣肘檢察辦案素能的主要原因已由學歷層次不高轉變為司法理念、履職能力、職業素養不適應、跟不上。
正確認識時與勢,統籌把握危與機。最高檢黨組堅持把強化自身建設作為固本之策、長遠之計,把“三個善于”融入案件處理之中,把“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基本價值追求融入建設高素質過硬檢察隊伍全過程。
過去一年,最高檢制定政治素質考察辦法,將政治素質考察融入日常管理,協調推進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等同堂培訓,檢察長列席法院審委會會議1.5萬次,領導干部帶頭辦案67萬件;表彰一批全國模范檢察院、模范檢察官,引領忠誠履職、為民司法。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以什么樣的態度審視責任、以什么樣的行動落實自我監督,決定著一支隊伍的前途道路。
為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規范司法權力運行”的部署要求,最高檢黨組加強程序性約束,健全內外部、上下級制約監督機制,給檢察權運行“加把鎖”。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修訂司法責任追究條例,完善檢察官懲戒、權益保障等制度。狠抓“三個規定”落實,“有問必錄”更加自覺。
法律監督重心在基層、為民服務重點在基層,而檢察力量最薄弱環節也在基層。
最高檢黨組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面完成285個薄弱基層院脫薄攻堅任務。從地方檢察機關優選20名現任或曾任基層院檢察長的年輕干部到最高檢機關掛職鍛煉,同時把最高檢機關缺乏基層經驗的年輕干部分批放到基層一線“補課”“蹲苗”。
優秀的檢察官是通過一個個疑難復雜案件“喂”出來的、一次次在孤燈下潛心思考“熬”出來的,絕不可能短期速成。
這個道理,是第八屆全國檢察機關十佳公訴人暨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參賽選手們的親身感悟,也正成為20萬檢察干警的集體共識。
姜毓昆清晰地記得自己進京參賽首日,賽事預備會上播放的歌曲《公正之路》:“佩戴著國徽以人民的名義,遵循著法律的莊嚴落筆,公訴席上理性的聲音響起,求證路上不管還有多少艱辛,這里沒有捷徑……”
繁簡之間
沿著舊地圖永遠找不到新大陸。
人民檢察隊伍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新”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自身理論和實踐上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帶給法治中國建設澎湃前進的動力。
辦案經驗可以提煉于個案,而實現高質效辦案,完善符合司法規律的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牛鼻子”。
為引導評價指標更加聚焦落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切實讓檢察官不被數據所困、不為考核所累,最高檢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將案件質量主要評價指標精簡至38項,指標通報值減少至6項,真正把“有質量的數量”和“有數量的質量”統籌在更加注重質量上面。
“要做到‘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司法理念,與時俱進更新司法理念。”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時俠聯認為,指標設置要“去繁復”,數據通報要“去嚴苛”,考核方式“要包容”。也就是說,不能人為控制考評指標,要實事求是,遵循司法規律,踐行好正確的政績觀,克服“數據沖動”“政績沖動”,讓司法辦案回歸“理性”。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尹伊君表示,要立足本地辦案實際,以更加注重質量為核心,科學研究并使用好本地化評價指標,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切實發揮評價指標發現問題、指導辦案、服務決策的作用。
“評價指標的完善是一個動態過程,關鍵是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弊罡邫z案件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各級檢察機關要加強評價指標的統計、分析、研判功能,淡化指標的通報、考核、評比功能,把評價指標宏觀管理和案件質量評查等微觀管理有機結合,科學指導和評價案件質量。此外,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嚴格依法、實事求是,一體加強“案”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統籌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檢察人員考核機制,使二者導向一致,效果一致,以高水平管理促進高質效辦案。
數字技術對信息資源開掘具有天然優勢,能去蕪存菁,亦能化難為易。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檢察機關對“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的詮釋已加速邁入“數字藍?!薄?/p>
立足于落實黨中央對數字中國建設的布局,最高檢黨組經過深入調查研究,逐步確立“業務主導、數據整合、技術支撐、重在應用”的數字檢察工作機制,從理念上立起數字檢察的“四梁八柱”。
數化萬物,如高峽蓄水,積攢了巨大的能量。在數字檢察戰略驅動下,前所未有的勢能正在轉化為前所未有的動能——
全國檢察機關研發運用的模型已達6000多個,利用模型挖掘線索62.1萬余條,監督成案13.8萬余件,助力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辦案8萬余件,一批社會問題得到治理,初步產生“數字檢察一子落、檢察工作滿盤活”的規模效應。
搶抓新機遇,展現新氣象。這是歷史的自覺、主動的營造、發展的積淀,更是時代的呼喚。
我們堅定地相信,“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價值追求將貫穿于新時代人民檢察隊伍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錨定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忠誠履職、依法履職,銳意進取、敢作善為,加快推進檢察工作現代化,努力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書寫新的更大榮光。
大道如砥,韌者篤行,韌則行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