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首個千億GDP強區誕生:千億新起點 新會再出發
江門首個千億GDP強區誕生
千億新起點 新會再出發
城鄉結合、工農結合、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結合……改革開放之初GDP僅3.2億元,1986年首次超過10億元,2001年達到100億元,2023年為1011.25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7.2%。從“首善之區”到“高質量發展標桿”,江門市委、市政府始終對新會寄予厚望,而新會也不負眾望,成為全市首個千億GDP強區。
躋身千億,是意料之中。一是基礎扎實,新會工業體系完備,涵蓋工業41個大類中的34個,規上工業總產值超1400億元;二是潛力雄厚,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是全省新一輪布局中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其中新會片區面積占半,且布局多個專業園區。
邁入千億,也實屬不易。在全國各地重倉制造業、全球四大灣區制造業回流的當下,新會面臨的層級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新興產業的搶灘占先,這既需高瞻遠矚,又要敢闖會創。
在“一點兩地”新的歷史坐標上,珠江口東西岸融合互動發展成為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生動注解。從千億新起點出發,新會如何搶抓“大橋經濟”機遇,融入“黃金內灣”建設?這是千年古郡的新使命,更是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撰文:黃紹偵 潘曉晨
“橋”見“黃金內灣”
兩座跨海大橋,即將歷史性地改變新會的區位交通條件。
向東,深中通道主線已經貫通,建成通車后新會將與前海、南沙等發展平臺實現“握手”,屆時從新會城區前往深圳只需約1個小時。向南,黃茅海跨海通道中引橋順利合龍,項目兩座海上主橋實現海上“牽手”,建成通車后從江門大廣海灣到橫琴和澳門、到香港也將分別實現半小時、1小時互通。
珠江八門入海,新會占其二,是典型的珠江口城市。上述一東一南兩座大橋,將在2024年讓新會成為環珠江口“黃金內灣”重要組成部分。屆時,新會潛力巨大的廣闊腹地、門類齊全的產業基礎、高效便捷的現代交通物流網絡、極具競爭力的生產生活成本等比較優勢將充分釋放,可享受更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紅利,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的建設。
搶抓“大橋經濟”,新會早已部署。
2021年,新會區第十四次黨代會召開并提出,要積極參與深江經濟合作區建設,共建特色合作產業園,探索“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制造”等模式,推動大園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持續推進之下,江門市銀湖灣濱海新區管委會和新會區工業園區管委會實現聯合辦公、一體化運作,深江經濟合作區范圍及啟動區選址基本明確,新會去年引進深圳項目26個、投資近百億元。
在1月9日召開的新會區委十四屆六次全會上,新會更強調要牢牢把握“大橋經濟”歷史機遇,搶抓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江經濟合作區、粵港新型工業化合作示范區規劃建設等重要發展時機,加快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搶抓“大橋經濟”,新會真抓實干。
1月19日,新會區2024年大灣區招商合作機構交流會在深圳舉行。現場,新會與深圳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深圳市機械行業協會、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深圳格蘭達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服務貿易協會、前瞻產業研究院等簽署了“反向飛地合作協議”,將在產業研究、園區規劃、招商推介、項目引進培育等方面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推動深江合作走深走實。
“前店”搭建深江經濟合作區,“后廠”打造產業承接大平臺,深江兩地深度合作,激起了新的浪花。
推進新型工業化
回顧新會的千億之路,不難發現:千億GDP的背后離不開千億產業鏈的托舉。而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提速提質,是新會進入“后千億時代”的必由之路。
近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中有10處內容直接涉及新會,涵蓋交通、產業、文旅、教育、生態等多個方面,其中關乎新會現代產業發展的篇幅最多。
2023年,新會28支全員全產業鏈招商隊伍“群狼出戰”,成功引進億元以上項目90個,總投資額630億元,項目數量、投資額、10億元以上項目數等穩居全市第一。此外,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6.1%。
聚焦大型產業集聚區(新會片區)建設,新會今年進一步優化園區發展布局,以北部新會智造產業園、中部珠西科技新城、南部銀湖灣濱海新區為戰略支點,全力打造三大“萬畝千億”產業園區。
其中,新會智造產業園涵蓋鳳山湖園區、大澤園區,謀劃建設聯動拓展區,重點布局新能源電池產業;珠西科技新城涵蓋軌道交通產業園、江睦產業園,與江門高新區政策共享、聯動發展,重點布局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儲能產業,預留新能源汽車發展空間;銀湖灣濱海新區涵蓋核心區和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范區、海工裝備產業園、金門工業園,重點布局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
新會是老牌工業城市,工業基礎扎實。在《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列出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會元素不在少數——以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為重點,集中發展高端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品;以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為核心,著力發展生活用紙、辦公、文化用紙、包裝用紙、特種紙等產品……
站在千億新起點,新會加快構建“2+2+N”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現代輕工紡織和現代農業與食品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大力培育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與健康等若干產業集群。同時,繼續發揮28支招商隊伍作用,重點面向珠三角核心城市群、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扎實開展強鏈補鏈延鏈精準招商。
踔厲奮發爭春早,篤行實干開新局。日前,位于新會的鈞崴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過會,將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該公司是全球第四大電流感測精密電阻企業,也是江門2024年第一家IPO過會企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期,各地兩會密集召開,“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科技創新”等成為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其信號鮮明、意涵豐富——積極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帶動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
此前,新會區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已提出,要聚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注重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鼓勵中創新航等頭部企業在核心技術研發上實現新突破。同時,抓住風口重點推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發展,探索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低空經濟等新賽道。
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新會推進江門雙碳實驗室創建省實驗室,并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9+N”體系,發揮兩個基金作用,加快構建“雙碳實驗室+雙碳產業園”政產學研用融通發展新模式。
構建高效能創新生態,新會用好“科創十條”,深化全過程創新鏈建設,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實現高企存量55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26家。此外,加快創建省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公共實驗室平臺和產業科研核心區。
近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23年度“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項目評審結果,由江門雙碳實驗室牽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申報的“粵港碳中和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項目成功獲批。
“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是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批準的最高級別粵港澳合作科研平臺。此次江門雙碳實驗室獲批粵港碳中和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對聯合三方優勢資源、突破“雙碳”領域關鍵技術“瓶頸”和培養高端“雙碳”人才意義重大。
可以預見,依托上述高能級創新平臺,新會將持續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由量變到質變上實現新突破。
專家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灣區經濟與產業規劃研究所執行所長周余義:
“五大轉變”助力新會在深江合作中
繼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作為深江合作的重要推動者、引領者和受益者,新會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深江合作的持續深化和升級。為此,新會有必要提前謀劃、主動作為,加快推動“五大轉變”,力爭在深江高質量合作中繼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大灣區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中爭創新優勢、培育新動能,為下一個千億的突破奠定基礎。
一是加快推動發展優勢由要素吸引向“園區運營+生態營造”轉變。近年來,新會憑借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成為深江合作和大灣區核心城市產業轉移的橋頭堡,率先享受了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紅利,實現了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是隨著發展階段的轉變,傳統的區位交通和要素資源優勢將會逐漸被拉平。為此,新會需抓住當前機遇窗口期,率先推動深江合作重心由前端的招商環節向園區運營、產業生態營造等后端環節延伸下沉,加快形成覆蓋產業發展全鏈條和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新優勢,確保產業轉得來、落得實、長得好。
二是加快推動產業銜接由制造優先向“先進制造+現代服務”轉變。新會是江門的市轄區,是江門中心城區空間南拓和支撐全市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下半場”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區,承擔著打造江門重要增長極,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融入大灣區“黃金內灣”的重大使命,必須在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同時,有序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布局,努力實現“產、城、人、文”協同發展,堅決避免走傳統的“大工業區”發展和產城分離的老路。
三是加快推動招商模式由政府為主向“政策先行+政企聯動”轉變。作為江門的經濟大區,新會有必要在市級招商政策的基礎上,積極圍繞銀湖灣濱海新區和深江經濟合作區等重大產業平臺和重點產業鏈,探索建立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一園一策、一產一策、一企一策”的招商政策體系,努力在“以商引商”“招商合伙人”等新模式中創新探索,爭取在招商政策創新、招商工作開展、招商成果落地等招商全過程走在全市前列,助力新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四是加快推動承接區域由重點平臺向“平臺引領+全域協同”轉變。新會擁有眾多重量級產業平臺,是其承接大灣區核心城市產業轉移的先導區和首選地。邁上千億新臺階,新會需把“城鄉融合、全域協同”放在高質量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產業平臺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加快推動城鄉融合、區鎮園一體,努力在打造大灣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中心和促進全域高質量協同發展中實現新跨越。
五是加快推動要素流動由單向傾斜向“雙向奔赴+互利共贏”轉變。伴隨著產業的快速迭代升級,新會對于高端要素集聚發展的需求愈發迫切。為此,新會必須牢牢抓住深中通道、廣珠城際等一批戰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或建成通車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的便利,政企協同,探索率先在深圳建設“反向飛地”,推動人才、技術、平臺等高端要素資源異地集聚,并通過“云大物移智”“周末工程師”等技術機制,加快形成要素雙向流動、雙城互利共贏的聯動發展新格局。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灣區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永聰:
深江合作為新會打造人才“磁場”注入新動能
縱觀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和國內生產總值超千億區,排名靠前的深圳南山區、廣州黃埔區、佛山南海區等,無一例外既是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高地,也是產業人才的集聚高地。就一般經濟發展規律而言,一個地區要實現內生式增長、內涵式發展,人力資本的集聚以及由此帶來的創新創業活力必不可少。為此,以深江合作為抓手促進人才資源集聚,是新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圍繞深江合作,新會在打造人才“磁場”方面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首先,深中通道等跨海新通道的建設拉近了新會與深圳前海等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發展平臺的時空距離,為人才向新會流動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基礎設施支持。其次,新會與深圳在產業協同方面有很強的契合性,初步形成了以船舶與海工裝備、新能源電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引進和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提供了扎實的產業支撐。再次,在銀湖灣濱海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的深江經濟合作區有望成為新會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由此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制度創新效應為人才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最后,新會不僅擁有較為優越的自然環境,還在服務人才、培育人才等方面積極向深圳學習靠攏,這也為各類人才在新會扎根發展營造了更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
客觀來看,雖然新會在人才集聚發展方面具備較多的有利條件,但仍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高層次人才支撐不足、人才供給結構與產業發展需求脫節、人才集聚的規模效應有待提升等。對此,新會可以充分立足深江合作,在打造人才“磁場”方面持續發力,為人才要素在新會的匯聚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
一是加快推進與深圳的產業協作。以強鏈、補鏈、延鏈、穩鏈為導向,通過加快推進深江經濟合作區等重點產業協作平臺建設,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為重點產業人才資源向新會集聚并形成規模效應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加強與深圳人才制度性聯動。在與深圳建立更緊密產業協作關系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共建共享人才庫、加強校地校企合作、人才配套政策跨地區轉移銜接等方式,為進一步將深圳高水平大學和高精尖企業的人才資源導入新會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加大營商環境對標優化力度。以深江合作為契機,積極對標深圳營商環境,大力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工作,高標準推動新會實現制度型開放。通過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各類人才到新會創新創業創造更為優越的營商環境。
四是精準化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編制新會緊缺人才目錄,采取“揭榜掛帥”、建立高層次人才工作站與聯合研發創新中心、赴深圳開展柔性化引才工作等方式,實現對高層次人才團隊的精準招引,為新會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是抓緊提升城市品質及配套。抓住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在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新會樞紐新城等區域的建設和發展,打造高品質的“城市會客廳”,為人才在新會扎根發展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
編輯統籌:張茵
(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