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高質量發展)善用數據“富礦” 貴州領跑數字經濟新賽道
中新社貴陽10月25日電 題:善用數據“富礦” 貴州領跑數字經濟新賽道
中新社記者 劉子衿 袁超
“截至2022年,貴州省數字經濟增速連續8年居全國前三。”貴州省大數據局副局長婁松說,貴州近5年數字經濟規模復合增速高達18.1%,排名全國第一。
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中國數谷”貴陽,探訪當地如何依托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搶占數字經濟戰略新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在采訪中,婁松介紹了相關情況。
算力“筑基” 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作為全球集聚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最多的地區之一,貴安新區已成為貴州數據存儲運算的“大機房”。華為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基地——華為云數據中心便坐落于此,主要承載算力服務并開展應用,為大企業上云、大數據、云存儲、云備份、云渲染等提供關鍵解決方案。
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力,已廣泛應用于各行業。以渲染算力為例,在應用云渲染技術后,《流浪地球》等影視作品中震撼的特效畫面渲染工作時長能夠從數年縮短為幾天。
“華為云是第一批落地貴安新區的數據中心,未來服務器規模可以達到100萬臺,帶動著貴安算力能力的提升。”貴安新區大數據和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張敏表示,“貴安新區未來的目標是建成全國最大的算力保障基地之一。”
政企“聯動” 共創數字服務新模式
“人臉識別成功,請返回業務辦理申請頁面,完成工單申請。”在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營業廳內,市民使用“南網在線”APP進行人臉識別,通過身份實名認證后即可完成線上用電報裝。
該公司市場營銷部客服科高級經理張超介紹,“刷臉辦電”的便利是政府和企業“雙向奔赴”的結果。“貴州有全國首家省級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打通了省政務平臺和企業平臺數據交互路徑。”張超說,“APP錄入的人臉圖像、企業證照信息都可以迅速傳遞至公安系統數據庫校驗,解決了政府數據不向企業開放的安全難題,數據共享也更高效”。
2021年8月,貴州省在中國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居民“刷臉辦電”、企業“一證辦電”全覆蓋,至今已通過“南網在線”累計辦理相關業務近36萬筆。
以政府提供的足量數據為支撐,貴州電網公司搭建電能量數據平臺,每日采集、計算電量數據均超過2億條。公司計量中心三級技術專家楊婧說,數據平臺集成全省約1800萬用戶的用電數據,有助于更好引導人們科學用電。
大科城“聚勢” 釋放數字生態新活力
塔吊林立、車流如梭,記者在貴陽大數據科創城看到,多個數據中心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落實。
大科城擁有“省內1小時交通圈,2小時可達周邊省市、4小時到珠三角”的交通網絡優勢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吸引力,實現了醫療、教育、人才資源配套完備。目前,大科城已招引注冊華為云、中航發、滿幫、中軟國際等大數據相關企業700余家。
貴陽大數據科創城管委會主任張宇認為,大科城能夠為進駐企業賦能,主要是抓住了“東數西算”機遇即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進而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推動貴陽圍繞數據中心、網絡設施、數字場景等重點,以數據激活產業發展要素,讓數據“存起來、跑起來、用起來”。
“用好用足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支持招引培育更多大數據企業,便能激發產業活力,推動大數據產業集聚。”談及大科城未來如何更好發揮作用時,張宇如是說。
按照貴安新區2023年最新政策要求,大科城將設立規模為1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貴陽大數據科創城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主要投向數據應用、人工智能、場景應用、信創等主導產業。同時,計劃到2025年集聚大數據及關聯企業3000家,實現年營業收入突破500億元,匯集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百家軟件及相關人才10萬人。
近年來,貴州堅持變數據為資源,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數字經濟這條賽道上“跑”出特色、“賽”出水平。據該省大數據局介紹,下一步貴州將抓牢“算力、賦能、產業”三個關鍵,繼續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中國建設探索更多經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