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這個來之不易的豐收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積累寶貴經驗
糧食再獲豐收,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家統計局今天(12日)發布關于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31個省(區、市)夏糧、早稻和秋糧的總和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創下新高。這一年的豐收是克服了無數困難拼出來的,辛勤的付出結出讓人驚喜的收獲。
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是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基于精準評估中國人糧食安全做出的。根據國際普遍認可的標準,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0公斤,是糧食安全線。依此標準,我國14.1億人,糧食總產量達到1.13萬億斤,可以保障人均400公斤的安全線。連續8年達到1.3萬億斤以上,意味著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百姓一日三餐吃飽吃好,糧食對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發展起到了保障和支撐作用。
今年的糧食豐收,除了克服天氣因素、自然災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等風險挑戰之外,還面臨著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如何將疫情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這一考驗。國家將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納入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范圍,點對點保供。14個農資生產基地,7個物流基地,1個萬噸級碼頭,2萬多家農資經營網點和基層服務中心,共同構成了中農集團的農資供應分布網。得益于近年來農資流通網絡的加速建設,即便是在非常時期,“最后一公里”也沒有掉鏈子。確保農事活動正常開展,農時不耽誤、農田不撂荒。這才有了夏秋兩季的豐收,全年糧食的增產。“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在風險挑戰疊加的背景下,豐收的意義更加凸顯。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中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產出了近25%的糧食,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連年豐收,保障自身糧食安全,也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當下,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風險嚴重擾亂了世界糧食、化肥和能源市場,國際供應鏈受到沖擊。在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糧食安全作為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堅持“授人以漁”,從根本上幫助缺糧國家提高糧食供應韌性,促進受援國農業發展,為建設沒有饑餓貧困的世界展現大國的責任擔當。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在這件大事上,始終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牢牢抓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這條主線不放松。守好耕種資源紅線、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減少糧食損失浪費, 我們就能守好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強有力支撐、積累寶貴經驗。
(央視新聞客戶端 文丨酈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