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界紀念商周考古奠基人郭寶鈞先生誕辰130周年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紀念青臺遺址發掘90年暨郭寶鈞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12月24日在鄭州舉行,考古學界專家學者代表等相聚一堂,共同緬懷郭寶鈞先生對中國考古的學術貢獻,并圍繞青臺遺址、殷墟遺址等發掘研究新成果進行研討。
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研究員致辭表示,郭寶鈞先生是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參加或主持過多項田野考古項目,對殷墟考古有突出貢獻,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版第一部考古報告《輝縣發掘報告》的主要編寫者之一。中國考古學歷經百余年發展,已取得豐碩成果,而如何做好當下考古工作,仍需認真思考。考古學界要以郭寶鈞先生等老一輩考古學家為榜樣,深入開展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不斷豐富考古材料,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做好考古發掘成果的研究闡釋工作。同時,還要做好考古成果的展示傳播工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考古力量。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慧明致辭指出,郭寶鈞先生是中國考古學的開創者之一、商周考古的奠基人。1934年,郭寶鈞先生首次發掘青臺遺址,開啟了鄭州地區考古發掘的歷史。這次舉辦“紀念青臺遺址發掘90年暨郭寶鈞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緬懷先生對中國考古的學術貢獻,庚續前輩致力田野發掘、深入研究學問的精神,對于做好今天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顧萬發致辭認為,可以說,以郭寶鈞先生等1934年進行首次發掘的青臺遺址等為起點,開啟了鄭州地區考古發掘研究的歷史。青臺考古遺址公園不久將全面建成開放,這是考古學界用扎實嚴謹的考古發掘研究,向以郭寶鈞先生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考古人致敬的實際行動。
當天研討會上,與會考古專家學者分別圍繞郭寶鈞先生的學術貢獻、郭寶鈞先生在殷墟的考古工作、郭寶鈞先生在新鄉的考古工作、郭寶鈞先生在洛陽的考古工作、郭寶鈞先生的青銅器研究,以及中國新石器時代環壕聚落的考古學觀察及其環境意義——以鄭州地區為中心、滎陽青臺遺址考古發現、手工業考古視野下的青臺遺址石器工業研究、河南滎陽青臺遺址古代人群線粒體全基因組研究等,作專題報告并開展深入研討交流。
郭寶鈞先生之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古工作室主任郭鵬在研討會上介紹了郭寶鈞先生生平和主要考古發掘研究工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趙輝作研討會總結表示,要以“紀念青臺遺址發掘90年暨郭寶鈞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為契機,牢記中國考古學的“來時路”,銘記前輩學者的殷殷囑托,不斷推動中國考古學事業向前發展。
“紀念青臺遺址發掘90年暨郭寶鈞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和鄭州市文物局主辦、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滎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協辦,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主持研討會開幕式。
據了解,郭寶鈞先生1893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南南陽,自1928年參加殷墟首次考古發掘起,陸續參加或主持了對安陽殷墟、歷城城子崖、浚縣辛村、滎陽青臺、汲縣山彪鎮、輝縣琉璃閣等一大批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郭寶鈞先生又帶隊進行多年的田野發掘和考古研究教學工作。
由郭寶鈞先生首次考古發掘的青臺遺址位于河南滎陽,是鄭州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代表性遺址,已出土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包括仰韶文化中晚期的3重環壕、北斗九星天文遺跡、3處近400座展現文化融合的公共墓地、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甕棺葬、中原地區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等。其中,青臺遺址出土的淺絳色的羅,是中國史前考古中迄今發現時代最早、唯一帶有顏色的絲織物,為研究史前文明起源階段的織造、染煉工藝提供了難得的考古資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