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三農”工作新部署|農業生產:要“汗水”,也要“智慧”
今年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耕地用途管控,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基礎。
山東德州齊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志慶介紹說,“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能提升1個等級以上,糧食產能能夠提高10%至20%,不僅能夠有效增加群眾收入,還能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負責人肖建波告訴記者,他的農場今年采用了有序拋秧新技術和無人機變量施肥新技術,都起到增產和增收的作用。
科技是實現增產增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圍繞強化農業科技,會議作出重要部署。
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張振華介紹,今年在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取得階段性進展,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望達到63%”。
科技“加持”加速各地農戶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
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毗鄰渤海,中輕度鹽堿地占耕地面積的比例達到75%。當地利用的智能化小麥全幅勻播機,采用傳送帶式覆土裝置,還配置有測速雷達、風吹式下種等“黑科技”。“通過雷達測速和智能控制,實現了種量的精準,覆土實現了‘下實上松’,這個有利于小麥的生長。”濱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宋元瑞說。
“過去種地憑經驗,如今數據說了算”。在產糧大省黑龍江,綏化市北林區著眼于現代化、科技化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積極引入高效農業技術和現代化設備,有效推動農業智慧化轉型,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和質量。
黑龍江綏化市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連文介紹,農田數字化監管平臺由四部分組成,可以監測土壤環境、空間環境、蟲情和病情。監測數據通過無線傳輸系統傳輸到監管平臺,工作人員通過對監管平臺的實時監測掌握田間的變化情況。“我們根據田間的變化情況,來研判發生病蟲害的可能性,然后制定指導意見發布給農民,讓農民做到科學防治。”李連文說。
陜西是油菜育種、制種大省,也是我國雜交油菜的誕生地,全年共生產優質油菜雜交種子約350萬公斤,種植面積約占全國雜交油菜種植面積三分之一。在“中國農科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溫室和實驗室里選育新品種。
“我們通過品種選育,來實現油菜產量大幅度提升。”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分子設計育種專家張彥鋒說。
良種、良技、良法綜合配套,數字技術和生物技術疊加應用,科技創新正耕耘出農業發展新前景。
記者:馮媛媛、司曉帥、馬曉成、
李小波、王大禹、董寶森、
張晨俊、鄭昕
報道員:崔志華、趙智、李方勇、
曹海濤、武學聰、吳云峰、
邰子卉、劉洋
配音:胡函博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