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界首部明長城考古發掘專題報告發布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徐婧)“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發布會”22日舉辦,《北京長城考古(一)》在會上發布。這是中國考古學界首部明長城考古發掘專題報告,收錄了對北京6處長城點段2018年至2022年的考古工作成果。
長城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標識。北京市域內的長城始建于北齊,大規模修建于明代,從東到西橫跨平谷、密云、懷柔、延慶、昌平、門頭溝六個區,全長520.77公里。
近年來,北京創新性開啟了“先考古,后修繕”的長城保護新范式,通過研究明確了長城建筑規制、工程作法與病害等基礎信息,為全面、系統、科學地制定長城保護方案提供了基礎材料和理論支撐;深入發掘、豐富了長城文化內涵,再現了邊疆社會的歷史場景,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失。
據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介紹,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編著、科學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北京長城考古(一)》收錄了2018年至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為配合長城保護修繕工程而實施的長城考古工作成果,具體包括延慶區岔道城城墻及墩臺遺址、南寨坡城址、柳溝城遺址、柳溝西山長城及墩臺遺址、大莊科長城遺址,以及昌平區南口城、上關城墩臺遺址共計6處長城點段。
作為中國考古學界首部明長城考古發掘專題報告,《北京長城考古(一)》進一步闡釋了長城的文化價值,展現了長城營建、使用的歷史場景,為長城國家公園建設助力。尚珩透露,明年將繼續在箭扣長城開展考古工作,為今后長城保護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在中國,長城是公眾認知度最高、共鳴聲最響亮的文化遺產?!鄙戌裾f,本書中大量、第一手的長城實測圖紙,考古發掘前后對比的照片等影像資料,讓讀者在欣賞充滿歲月感、歷史感和滄桑感的“原汁原味”長城建筑遺址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長城的“溫度”,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懷。(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