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與垃圾分類有新發展空間 上海:垃圾分類有“時尚味、青年范兒”
7月13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公布2023年上半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考評結果。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從“一個筐”變“四個桶”,從“嫌麻煩”到“新時尚”,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版本更新。這其中,上海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功不可沒。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回信,對發揮志愿者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近期團上海市委堅持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與開展主題教育和大興調查研究緊密結合,深入貫徹“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的要求,持續助力垃圾分類各項工作走深走實。
調研摸實情 聽青年志愿者提建議
“我們青年社會組織現在已經行動起來,參與綠色社區創建工作。這比垃圾分類的概念更廣。我們要走進社區了解綠色社區創建亮點特色,制度上墻、太陽能設備使用等,街道之間還可以互相借鑒。”正在發言的,是上海零壹公社青年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孫旭東。他應團上海市委的邀請,與團市委副書記王江進行交流、座談。
這是團上海市委就垃圾分類青年志愿者工作貫徹落實主題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圍繞總書記重要回信內容,邀請行業、社區、高校和環保組織的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工作者代表結合多年服務經歷和參與垃圾分類的故事,并提出工作建議。
此外,團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黨支部還赴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實地走訪市民驛站、垃圾分類科普館、社區垃圾智能回收站等點位,深入了解青年參與社區治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
“上海共青團早在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開始,就一直堅持系統化謀劃、機制化推進,助力垃圾分類各項工作實現常態長效。”團上海市委副書記王江介紹,隨著上海積極打造垃圾分類升級版,青年參與垃圾分類又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如何讓更多青年參與、更好發揮青年在垃圾分類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需要再調研、再研究,明確更細致、更科學的規劃”。
據悉,上海今年將聚焦提升市民投放體驗、普及低碳生活理念等方面,積極打造垃圾分類升級版。
在一些基層社區,社區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們已經行動起來了。在徐匯區永嘉新村,垃圾分類志愿者正在收集新的民意。“我們希望通過定期調研,讓垃圾分類更加凸顯時尚味、青年范,原有的工作成果也要研究如何持續鞏固和加強。”王江說。
青年社會組織愛芬環保科技咨詢服務中心長期在上海各個社區內從事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工作,該中心總干事宋慧在調研座談會上建議,青年志愿者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應建立長效宣傳機制。
此外,他還把目光放在了“垃圾總量減量”上,“現在的年輕人對舊物置換、廢舊物品再利用這類公益活動很喜歡,參與積極性高。這項工作正好可以幫助垃圾減量,我們可以嘗試在這方面多發力”。
“時尚味、青年范兒”怎么來
“時尚味、青年范兒”這樣的目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而要想把這種“潮范兒”氣質保持下去,更是牽扯諸多問題。
以華東理工大學的“垃圾銀行”為例,這是一個發起于2011年的環保實踐與科普志愿服務項目。發起伊始,“潮范兒”十足。每個學生在“垃圾銀行”都有自己的賬戶,賬戶積分都是通過貢獻可回收垃圾積攢下來的。2021年,該校做了一個統計,當時有3.4萬名師生貢獻了1.2萬余斤的垃圾。
但近期,具體負責該項目的GreenZone環保協會骨干李邦輝卻通過調研發現了問題。“我們的垃圾銀行主要是社團成員提供上門回收服務,但現在回收預約小程序‘環保盒子’的使用率不高了。要重新動腦筋、想辦法。”李邦輝介紹,最近社團回收垃圾采用了最傳統的“掃樓”方式,每周四派志愿者挨家挨戶上門回收垃圾,每3名志愿者“掃”一層樓。
李邦輝覺得,要讓以垃圾分類為代表的環保行動“時尚”起來,光有一個“金點子”遠遠不夠,而是要每年都有“升級版”的“金點子”。
徐匯區華涇鎮盛華景苑團支部書記陸桑妮對此深有體會,為了讓垃圾分類工作“潮”起來,她想了很多法子。比如,社區給上海南洋模范中學、上海中學國際部的中學生提供了開展社會調查的充足空間。學生們就居民低碳意識和垃圾分類行為進行調查。
陸桑妮瞄準的,是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找不到地方調研、找不到合適選題的“痛點”。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讓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常做常新”。
對癥下藥,提升青少年參與度
上海共青團也一直在行動。 自2014年起,團上海市委、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共同開啟垃圾分類公益課程進愛心暑托班項目,向上海小學生普及垃圾分類知識。6門由團市委會同市發改委、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市糧食物資儲備局等生態環保相關單位共同打造的環保公益課程,正在通過由行業青年、大學生、環保組織志愿者骨干400余人組成的志愿講師團派送出去。
這些課程每年覆蓋近3萬名小學生。孩子們上完課,會把新的環保理念傳遞給家長,這其中也包括不少外地來滬務工人員。
暑假期間,上海的黃浦江、蘇州河畔,活躍著“小水滴”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團上海市委通過“小手拉大手”等方式,組織發動“小水滴”志愿者行走江河、服務社區,講好美麗江河故事、人民城市故事、美麗中國故事。
一大批由各級團組織、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和青年社會組織開展的青春跑拾活動、牛奶紙盒回收綠色行動、青年白領環保材料手工制作活動等,也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陸續開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活動的報名,均通過社會化方式進行,能夠影響到不同群體的青年。
上海垃圾分類青年志愿者講師葉秋余本身就是市容綠化行業從業者,他認為,垃圾分類理念和意識的培養和鞏固特別看重“久久為功”,“有些居民的分類習慣還未真正入心入腦,往往要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志愿者的督促引導來維持,同時每年高校入學新生、來滬旅客、新定居上海的人員數量也相當龐大,這些重點人群是我們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始終如一來不斷宣傳到位的”。
在這方面,他認為青年志愿者大有可為,“廣大青年可以從垃圾分類延伸拓展到綠色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購買可重復使用的二手產品等”。
團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目前已經形成了全市團組織、團員青年共同參與推進垃圾分類“一盤棋”的格局,43家團組織聯合成立了“上海共青團生態環境團建聯盟”,組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青年志愿者服務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