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把京劇帶入大家的生活”
侯宇打小就“不聽勸”。
三四歲,侯宇在少年宮偶遇京劇,當時就入了迷。從此,她不顧爺爺的反對,喜歡上了這門藝術。
從幼時學藝開始,如今34歲的她,已執著于老旦行當30年。
外表秀氣、身材高挑的侯宇因為整體形象更接近青衣,多次被前輩勸說轉行,但她卻說“我就要堅持自己的選擇”。
“我一旦投入一件事,就會一門心思想要做到最好。”如今的侯宇,已是北京京劇院青年老旦演員中的佼佼者。
雖然與京劇結緣是一次“意外”,但其實,侯宇出身梨園世家,爺爺侯榮湘是尚小云先生的科班“榮春社”榮字輩的老藝術家。“爺爺深知這一行很辛苦,所以不同意家里人學戲曲。”小時候,侯宇就被送到姥姥家生活。
“姥姥家旁邊有個少年宮,里面有人唱戲,我特別喜歡聽,自然而然就哼出了唱腔,家人都大吃一驚。”也是從那時起,年僅三四歲的侯宇就對老旦的聲腔旋律情有獨鐘。“我家的一些長輩很喜歡老生,在家經常哼唱,老旦和老生的唱腔有共通之處,我喜歡老旦,大概和他們對我的‘啟蒙教育’有關。”侯宇說。
因為熱愛,侯宇很早就登臺了,先后獲得“新苗杯”全國少兒京劇邀請賽一等獎、“燕京杯”少兒京劇大賽一等獎,7歲時被當時的北京市戲曲學校破格錄取,成了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
“最開始老師見我長得可愛,讓我學花旦,但我就是喜歡唱老旦。”對自己的熱愛,侯宇一直很執著。多年來,李鳴巖、趙葆秀、鄭子茹等老師對她傾囊相授。不僅如此,她還跟許多不同行當的前輩學習,為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段詮釋角色打下了基礎。
“有韌勁”,是很多人對侯宇的評價。就是憑借這股韌勁,侯宇一路前行,14歲考上中國戲曲學院,畢業后進入北京京劇院,一步步走向她熱愛的舞臺。“舞臺是演員的橋梁,我想通過表演跟觀眾對話,每每想到自己能站在舞臺上,我就覺得我的生命不虛此行。”侯宇說。
“學習京劇藝術,首先得做到原汁原味。”在讀研期間,侯宇潛心鉆研《對花槍》。這出創排于上世紀80年代的劇目開創了“文武老旦”這一行當,劇中最經典的大段唱腔達22分鐘、108句,十分考驗演員的體力和綜合素質。功夫不負有心人,24歲時,侯宇在長安大戲院舉辦了自己的畢業專場匯報演出。“這是我給自己最好的禮物。”侯宇說。
2018年到2019年,侯宇在上海和武漢做了3季巡演,“觀眾的熱情一直留在我腦海中,他們是我堅持戲曲之路的重要支撐。”侯宇動情地說。今年7月,侯宇將擔綱全本《李逵探母》。“小時候就學過這出戲,但我還要不斷打磨,以大師為標桿,向經典靠近。”侯宇說。
不僅繼承,侯宇還不忘創新,尋找不一樣的表達。“如果沒有傳統的積淀,就開拓不了新戲,要打好地基,才能在上面建造精美的房屋。”因此,在遵循老旦行當表演程式的前提下,她借鑒多種表現手段,讓自己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又頗具時代氣息。侯宇還愿意嘗試跨界,以拍攝Vlog等方式傳播京劇藝術,拉近京劇和人們的距離,“如果能讓更多觀眾關注京劇、喜歡京劇、走進劇場,我就成功了。”經常有人稱侯宇為“最美老旦”,“我想呈現新時代的女性所能塑造的、有朝氣、有張力的老旦角色,充分運用自己的特點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不要千人一面,而要一人千面,我要詮釋京劇的意蘊美、哲學美、內涵美。”這是侯宇對“最美”的理解。
為了將京劇之美傳遞給更多年輕人,侯宇開設了微信公眾號,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制作視頻,介紹京劇知識,普及京劇藝術。“京劇的形成”“穿上行頭有什么規矩”“戲曲舞臺的龍袍和真正的龍袍有什么區別”“京劇中的‘底包’是什么意思”……每期視頻時間不長,語言通俗易懂,盡管是不定期更新,但每一期侯宇都力求準備充分,內容扎實。
在熱愛生活的侯宇眼中,京劇的魅力不僅體現在舞臺上,“它還包含很多人生哲理,我希望把京劇帶入大家的生活,讓人們從現代出發,走近并感受傳統。京劇早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我們這輩人任重道遠,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本報記者 曹雪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