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大?!?。中國經濟展現出大海之大、大海之深,具有超大規模經濟體的特點。在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和國內面臨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的情況下,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極為不易的成績背后,是中國這一超大規模經濟體蘊含的獨特優勢和堅強韌性。
從供給側看,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中國擁有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供應鏈體系健全、產業配套能力強,形成了上下游協同完備的供應鏈網絡效應,增強了對單個企業進入供應鏈網絡的吸引力。同時,工業體系中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微觀主體構成了復雜、有機結構,在面對外部沖擊時形成風險分散機制、具有自我修復能力。
從需求側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在居民消費需求方面,既有量大面廣的生存型消費需求,又有追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發展型消費需求;在產業需求方面,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體系形成了對生產設備、中間投入、成品加工的多層次需求,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需求旺盛。
事實上,超大規模市場和最完整工業體系,為中國經濟穿越風雨洗禮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底座”。過去五年,我國GDP年均增長5.2%,明顯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充分利用超大規模市場所蘊涵的結構優化升級機遇,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正是我們穩住經濟基本盤、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堅實基礎。
發展,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更要乘勢而上、蓄勢而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為未來依托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更好把握中國大市場的機遇,需要以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為抓手,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添動力,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穩信心,實現“超大規模”邁向“超大規模+超強實力”的新跨越。
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既是我們對于風浪無所畏懼的底氣所在,也是我們面對機遇踔厲奮發的目標所向。我們相信,隨著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鞏固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高質量發展將打開更大的機遇空間,中國經濟必然能實現新的躍升。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推動高質量發展
袁易明:在“拐點”到來之前,經濟增長跟環境質量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想要環境質量好一點,經濟就可能增長慢一點,想要經濟增長快一點,那么環境質量就會下降得多一些。 [詳細] -
培育經濟發展新優勢
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面向未來,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著力提升產品、工程、服務質量,必將更好構筑經濟發展新優勢,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詳細] -
金碚:提升制造業競爭力要有新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一年,全年基礎設施、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4%、9.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消費收縮缺口。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