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大戰略統籌部署、一體謀劃,既遵循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又是對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未來的深遠謀劃,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和力量所在,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主動提供了行動指南。
準確把握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相互關系
重視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們黨百年來成就歷史偉業的寶貴經驗,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中央常抓不懈的重大國家戰略。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更高歷史起點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只有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才能更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貫通謀劃部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應對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和挑戰、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先手棋,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地位作用,深刻認識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使命,準確把握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相互關系。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夯實現代化建設基石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新時代十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連續10年超4%,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躋身世界先進水平,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布局建設的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與新醫科以及一流專業等,正在成為教育優先發展和創新人才成長的新平臺?;A學科拔尖人才、卓越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的不斷加大培養,正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重要人才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力量。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把牢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強化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發展。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抓手,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深入實施“新強師工程”,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抓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新時代十年,我國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2021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2.8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44%??萍纪度氡U狭Χ瘸掷m加大,推動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量子信息、材料、腦科學、空間科學等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載人航天、量子計算、深空深海探測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到第11位,科技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撐更加有力。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牢牢把握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完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推進體系化創新平臺建設,整合提升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平臺,適度超前布局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基礎設施。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健全“賽馬”“揭榜掛帥”制度,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在開辟科技創新新領域新賽道中的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堅持人才引領驅動,筑牢現代化建設的根基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新時代十年,面對“兩個大局”交織、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加堅定自主培養自信,通過深化人才培養制度改革,拓寬培養渠道,創新培養模式,加大培養投入,加快了我國人才培養工作戰略轉型。目前,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了穩步提高。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將各方面優秀人才凝聚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之下,九成出國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在全球人才流動格局中,我國由過去的人才輸出國轉變為智力“進口國”,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高校要承擔起基礎培養主力軍作用,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要發揮國家隊作用,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養造就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高質量實施“強基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等培養工程,建設一批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戰略基地。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加大基礎學科人才、重大原始創新人才培養力度,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推進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精準鏈接,努力培養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圍繞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根據新時期國際人才流動趨勢,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加強人才國際交流,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成為全球人才的集聚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用好用活各類人才。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
落實大食物觀應積極問技“未來食物”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0.6億斤,比2021年增加73.6億斤,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遠超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詳細] -
王一鳴:推動供給和需求良性循環
通過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推動供給結構升級的關鍵力量。[詳細] -
堅定歷史自信 增強歷史主動
抓住戰略機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詳細] -
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