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對我國未來一個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作出具體部署,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從總需求不足轉變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2015年,黨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促進經濟增長回歸潛在增長水平。2018年,黨中央進一步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為進一步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近3年來,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總需求不足成為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黨中央及時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對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運行的一體兩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促進消費持續穩定恢復,又要適應我國需求結構升級和中長期發展趨勢,注重優化供給結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增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形成擴大內需的持續動力和長效機制。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推動供給結構升級的關鍵力量。比如近年來,我國光伏、新能源汽車增勢強勁,成為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力量。面向未來,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釋放巨大內需潛力。
我國傳統產業具有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是滿足消費需求的主力軍。要推進新一代數字技術向制造業廣泛滲透,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提高產業價值鏈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更好滿足消費結構升級需求。
科技創新事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有效應對外部遏制打壓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關鍵。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促進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徑。要通過深化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完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體制機制,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促進供給和需求有效對接,把潛在消費和投資需求進一步釋放出來。
經濟體系是一個供給和需求雙向反饋的循環。既以擴大內需來牽引供給體系提質升級,又以高質量供給滿足高品質需求,并進一步引領創造新需求,就能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
各地商圈有序回暖 消費回歸“煙火氣”
隨著各地餐飲、商超等消費場所有序回暖,煙火氣正在持續升騰中。某服裝店店長 黃路芹:整個店鋪都是爆滿,我們昨天一直是營業延遲,到(晚上)11點才下班。[詳細] -
提振信心在行動丨北京:全域聯動 “京”彩迎新
作為高科技高成長企業的集聚地,北京具有一批全球頭部平臺企業。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消費提質升級,集聚國內外優質品牌在京“首發首秀”,大力促進綠色消費……北京以品牌活動為引領,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詳細] -
綜述:“期待看到旅游消費的又一次飛躍”——新西蘭熱盼中國游客提振經濟復蘇前景
李瑞秦表示,相信隨著中國公民恢復出境旅游、航班運力增加,會有更多中國游客到新西蘭,加快該國旅游業復蘇步伐。[詳細] -
推動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詳細] -
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詳細] -
堅定歷史自信 增強歷史主動
抓住戰略機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詳細] -
田軒:放管結合讓券商發展更有品質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2022年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