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小幅回落,仍處于相對景氣水平,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從運行情況來看,呈現以下亮點:
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在各項穩定工業經濟增長政策措施持續作用下,一季度工業生產保持平穩,規上工業增加值在高基數上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結構持續優化,呈現高端化、綠色化良好態勢。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穩中有升,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生產形勢較好,高技術制造業引領作用持續增強,增速均快于全部工業平均水平,工業新動能持續壯大。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綠色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40.8%、24.3%,保持較快增長。
出口韌性依然較強,投資快速恢復。受價格上漲、全球經濟緩慢恢復帶動的需求回升以及國內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一季度工業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內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延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產品出口加快,目前我國鋰電池出口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從投資來看,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加之制造業助企紓困政策顯效,制造業投資延續快速恢復勢頭,成為穩增長重要支撐。
工業經濟整體運行平穩,但要清醒認識到,當前工業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方面,受俄烏沖突和國內疫情影響,工業生產承壓,結構性矛盾凸顯。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3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環比均明顯上漲,上游行業價格持續上漲,給中下游行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帶來較大成本壓力,企業增收不增利。加之3月份以來國內疫情散發多發,物流循環不暢,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增多等新情況新問題出現,局部產銷銜接不暢,工業品產銷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依然偏弱。3月份制造業PMI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均回落。國內消費受疫情影響短期仍面臨較大約束,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由增轉降,工業消費品市場需求也受到一定影響。
工業穩則經濟穩。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著力解決當前循環不暢、供需雙弱等突出問題,精準滴灌助企紓困,以政策紅利對沖下行壓力。同時在“穩”的基礎上求“進”,以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擴大有效需求,夯實工業平穩發展基礎。
一要“對癥下藥”,多措并舉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循環。短期來看,要聚焦當下物流循環的堵點卡點,落實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部署的各項措施,以生產生活資料及關鍵核心原材料零部件的產業鏈供應鏈為保障重點,做好貨運物流的保暢保通。長遠來看,需鍛長板和補短板齊發力,持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提升穩定性和競爭力。要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著力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掌握發展主動權。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盡早實現自主可控。
二要“雪中送炭”,精準施策助力企業紓困增效。堅持紓困解難與創新支持雙促進。推動延續階段性減稅降費等各項助企惠企政策,強化對企業尤其是受本輪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同時,持續加大對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鼓勵“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聚焦主業,強化創新,培育更多中小企業成長為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
三要“多管齊下”,積極提振有效需求。一方面,擴大有效投資,切實發揮投資在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支撐作用,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和制造業升級領域的有效投資;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使用效益,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牽引和撬動作用,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另一方面,持續推動消費恢復,穩定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促進消費擴容升級。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挖掘居民消費潛力。
( 作者李武系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副主任)
-
上海1800多家重點企業復工率超70%,首批重點企業復工率超90%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張宏韜在5月5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上海市已復工復產企業保持連續生產狀態,利用當前時間恢復生產。[詳細] -
上海推廣“綠藍黃紅”四色風險區域 分區分類管理復工復產企業場所
下一步,上海將繼續發揮復工復產防疫指引的引導功能,指導和幫助企業在切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安全有序地復工復產,實現生產經營逐步恢復。[詳細] -
各地發力穩工業增長 激發中小企業活力
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全國各地近期紛紛推出并落地穩增長政策,從保供穩價、減稅降費、擴大金融和投資支持等多方面發力,提振工業經濟運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