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主要經濟數據。經初步核算,2021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2551美元,突破了1.2萬美元。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我國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較高,但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速3.9%,低于全年經濟增速,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分別為0.4%和4.4%,投資需求較弱,基建和地產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未來還需繼續增強對基建的投資力度,同時通過局部風險有序釋放來實現房地產“軟著陸”。
從工業生產角度來看,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實現較快增長。其中,數字技術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賦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成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助燃劑。不過,2021年,我國還面臨一定的供給沖擊,主要是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和能耗雙控政策所致,在2022年還將持續推進“保供穩價”工作,保持國內物價水平的長期穩定。
從消費端來看,市場銷售規模擴大,升級類商品增勢較好。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就業和收入的增長為消費的恢復性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我國貨物進出口呈現高速增長態勢,貨物進出口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進口、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21.5%、21.2%,貿易結構正在持續優化,實現了以內需拉動進口、外需促進出口的目的。
2021年GDP增速高于政府工作報告中6%以上的預期目標,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充足的韌性和潛力。在有效防疫隔離和大規模疫苗接種的有力措施下,我國復工復產成果顯著,經濟恢復穩健增長態勢。
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離不開正確的政策方針和包容開放的發展路線。
首先,我國始終堅持數字經濟戰略部署,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基礎研究決定著科技創新的動力,更是增強國力的重要保障。唯有不斷加大創新,在科技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才能真正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近年來持續出臺關于數字經濟的政策,顯示出我國對于科技自強自立的決心和毅力,只有實現技術上的突破,用數字賦能產業轉型,才能提高自身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同時保持數字領域的領先優勢,持續增強經濟的發展韌性。
其次,我國經濟遵循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發展思想。無論是《巴黎協定》的簽署還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達成,都充分展現出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承擔起的國際責任,也體現出我國秉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和價值內涵。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我國都將步伐堅實地走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新征程上,致力于在全球構建包容共享的發展規則和秩序,提升自身在全球分工體系和價值鏈上的地位和話語權,通過包容開放的發展路線增強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同時增強對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抗壓抗逆能力。
不可否認,2021年四個季度增速分別為18.3%、7.9%、4.9%和4.0%,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壓力在持續增大。在2022年,我國經濟還將繼續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減弱帶來的三重壓力,“穩”字當頭成為未來一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心。但我們有理由期待,隨著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的釋放,出口和投資繼續發力,以創新帶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我國經濟仍將迎難而上、行穩致遠。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
趙瑾: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著力點
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面對國內國際形勢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有利于適應全球價值鏈分工新變化,獲得更高的貿易利益,加快貿易強國建設。[詳細] -
陳曉東: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協調發展
對此,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找到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協調發展的現實路徑,進而更好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詳細] -
肖亞慶:充分發揮工業的“壓艙石”作用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肩負的責任重大,要充分認識把握面臨形勢,切實增強貫徹會議精神、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的責任感緊迫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