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山”轉化路徑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福建省生態銀行、浙江省、江西省“兩山銀行”實踐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福建省南平市開始生態銀行實踐,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光澤“水生態銀行”、武夷山“五夫鎮文旅生態銀行”、建陽“建盞生態銀行”、延平巨口鄉“古厝生態銀行”等多種模式落地開花。2020年,浙江省、江西省借鑒生態銀行理論和實踐路徑,開展了“兩山銀行”的建設,浙江省提出在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中于大花園核心區、大花園示范縣開展“兩山銀行”試點;江西省推廣“兩山銀行”模式并已寫入省委“十四五”規劃建議。概括而言,“兩山銀行”就是生態銀行,二者在概念內涵、運營模式、操作方法等方面是一致的,二者一脈相承。
首先,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的內涵是一致的。
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都是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化輸出的方式,搭建起的一個圍繞自然資源進行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市場化交易和可持續運營的平臺。以自然資源大數據平臺為技術支撐,按照“先筑巢后引鳳”的模式,運營管理生態資源的“權”與“益”,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市場化創新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換句話講,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都是運用生態學理論系統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解決了橋與路的問題,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好比是“橋”,為“資源-資產-資本”轉化搭建橋梁,即為前端資源整合、中端資產提升、后端資本注入,提供了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是以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五難”問題為切入點:分散化資源難統計、條塊部門資源難統籌、碎片化資源難聚合、優質化資產難提升、社會化資本難引進,通過整合廣大農村地區的山、水、林、田、屋、草等自然資源,使生態資源得到整體保護和運營,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增值和效益變現,既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和區域發展,又為農戶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從而可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
其次,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的實施路徑完全一致。
第一,在平臺建設方面,按照“政府搭臺、市場運作、農戶參與、企業主體”的模式,搭建資源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平臺,有效推動市場化和可持續運營。一是政府搭臺。政府組建平臺公司,掌控資源,在宏觀層面上積累出規模化的效應,先期負責提供自然資源資產數據信息、對外招商推介、資本技術導入等服務。二是市場運作。以平臺公司為主體,按照完全市場化的方式進行自然資源資產的開發運營。三是農戶參與。支持引導鎮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等入股項目開發,共同對當地自然資源資產進行持續開發和穩健運營,推動農民收入增長和農村經濟發展。四是企業主體,吸引生態、綠色、高新科技等企業,在遵循生態規則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政府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共同運營自然資源和自然資產。
第二,在數據整合方面,通過遙感、區塊鏈等技術對資源進行精準測量,全面整合國土、林業、水利、農業等部門的自然資源數據,建立自然資源賬本。利用大數據手段、數字賦能的方式,對資源基礎數據進行抓取、集成和應用,確保資源管理的可視化呈現、動態化更新、自動化分析、科學化決策,解決資源管理的智慧化問題。
第三,在融資主體方面,以政府政策為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重塑自然資源資本化融資主體,由原有的政府融資平臺轉變為現代化市場主體,引入專業運營商整體運營,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專業運營機制。
第四,在交易規則方面,針對自然資源非標性導致的收益分配不均的問題,建立靈活定價、交易機制,形成“村集體內部完成相對定價、生態產品市場產生絕對定價、金融工具發揮放大作用的”“三級”定價機制,充分考慮各方意愿,實現利益共享,有效保障了各方利益。
第五,在交易產品方面,對山、水、林、田、湖及古民居、文化等各類生態資源集中收儲、整治,打包進行市場化交易,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選擇合適的潛在開發運營商負責持續運營,實現生態資源價值顯化和價值增值。
另外,在產業導入方面,通過對平臺公司收儲的各類碎片優勢生態資源進行規模化整合,形成可交易的優質連片資產包對接市場,涉及現代農業、旅游、康養、金融等多種綠色產業業態,并引入市場化資金和專業運營商整體運營,從而形成專業化、產業化運營機制。
此外,在保障機制方面,在人才支撐、風險防控、檢查評估等方面建立健全機制化運作保障。一是強化人才支撐。組建專家智庫,為生態銀行(“兩山銀行”)系建設提供宏觀指導和技術把控。二是強化風險防控。對自然資源評估、收儲、整治、交易和運營等全過程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防范和動態監控。三是強化考核評估。定期組織第三方機構和各類專家,對生態銀行(兩山銀行)運行情況和效益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并將其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擔當作為的重要內容。
生態銀行和“兩山銀行”通過創新生態資源的組織運營機制,為資源資本化搭建起中介平臺,實現了生態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生態資產的優化利用,從而不斷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是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的方案,是“兩山”轉化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生動實踐,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
-
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15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在浙江開花結果,更在全國生根發芽。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妥善開發、合理利用,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詳細] -
孫要良:把握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方法論
在生態資源成為稀缺品的背景下,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要充分借助市場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建立健全生態資源產權制度是前提條件,也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領域。[詳細]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發掘良好生態的經濟價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為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