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特征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特別是科技自立自強。發達國家的創新經驗表明,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與對外開放合作結合起來,將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作為鞏固和提升國際競爭主動權、話語權的重要戰略途徑,在全球創新網絡中強化前沿知識創造及技術迭代升級應用,進而增強自主創新優勢。
2020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四年保持全國第一。面向“十四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既是增強廣東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的重要路徑,也是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塑造科技創新引領新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以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在國際創新格局中承擔更大的使命和責任,在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產業突破性技術創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先行示范作用。
一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主陣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創新體系。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初步形成“兩點(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兩廊(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開放創新發展格局。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創新資源優質、創新業態豐富以及創新鏈條完整等優勢,推動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共建包括“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創新全過程的創新生態鏈,以引進與集聚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建設多層次開放創新平臺、創新體制機制銜接等為抓手,打造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等領域的全球創新共同體與發展高地,提升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紐帶地位。
二是以制度型開放為方向營造更加優越創新創業環境。創新創業活動開展及成效高度依賴于政府營造的制度環境,包括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的營商環境以及政府與市場共擔創新風險的機制等。要積極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創新領域制度型開放轉變,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通行做法對接為重點,推動企業便利化、高效化整合利用全球創新網絡優質資源,促進跨境創新要素流動、知識產權融通互認及協同保護、創新收益共享。建立多元主體參與、政府與市場共擔創新風險的機制,如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建立促進企業創新國際化的母基金,鼓勵龍頭企業、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企業全球創新活動,推動建立在產業鏈分工合作基礎上的國際創新合作等。
三是以企業為主體鏈接全球創新樞紐更好推動轉型升級。要發揮廣東企業在全球生產制造、國際貿易、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的經驗與優勢,鼓勵企業加大全球創新投入力度,在全球創新網絡中提升創新開發、創新生產、技術合作等價值鏈深度合作水平,在產品技術與質量通行標準、技術人才培育與評價、技術解決方案等領域努力掌控國際話語權以及提高國際影響力。支持企業積極融入或主導建設全球研發網絡、全球產品創新網絡、全球生產創新網絡、全球市場創新網絡,通過與跨國研發中心、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推進原始創新、關鍵技術突破性創新,通過與產業鏈供應商、焦點企業乃至競爭對手的多層次互動獲取先進技術、設備與產品,通過“中國技術+世界技術”的結合搶占國際市場行業領先者地位,壯大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型企業-‘鏈主’企業-跨國大企業”的創新型企業群體。
?。ㄗ髡哧愔久鳎祻V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劉城,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
-
金澤剛:打擊電信詐騙不妨群防群治
近日,中央宣傳部、公安部在京聯合啟動“全社會反詐總動員”全國反詐防詐系列宣傳活動,引發廣泛反響。 [詳細] -
吳康:“收縮型城市”帶來治理新命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內外部條件的系統性重構。 [詳細] -
田永坡:淺析當前勞動力市場變化的七個新趨勢
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和流動制度改革的深入,勞動者的供需和流動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