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強大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正面臨諸多難題,比如隊伍規模縮小、收入水平偏低、工作時間偏長等,破解這些難題能夠助推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做出的一項重大部署。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應對百年變局、重塑競爭格局、開拓發展新局,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制造業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制造業的強大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當前,我國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工人階級正肩負著新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歷史使命。而制造業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者。穩定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穩步提升廣大產業工人收入水平,滿足產業工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更好地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強化制造業產業工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助于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某種程度上說,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質量高不高,創新自立能力強不強,努力奮斗無私奉獻的社會氛圍濃不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成效。
然而,受經濟轉型規律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正面臨諸多難題,包括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規模不斷縮小,收入水平增長乏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難以兼顧等,如果不加以解決可能會制約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不斷流失是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的隱患之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全國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從5069萬人下降到3832萬人,僅城鎮單位就業的產業工人規模就下降了1000多萬人。制造業產業工人規模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工業化推進和經濟結構轉型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在工業化的前中期,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形成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催生龐大的中產階級反過來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服務業興起。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對產業工人隊伍產生了流出推力,而服務業快速發展提升了對制造業產業工人的吸引力。
當前,我國三新經濟蓬勃發展,吸納就業的能力增強,反映出市場經濟力量對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流失的影響。但是,我國仍然存在的要素市場化配置不完善,疊加三新經濟的影響,加速了制造業產業工人流失和制造業空心化。長遠來看,制造業空心化將會威脅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另外,沒有發達的制造業和多樣化的產品創新與供給,服務業也將發展陷入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不利境地。
制造業產業工人收入水平偏低是影響我國經濟內部循環的重要原因。暢通國民經濟內部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是以旺盛的國內消費需求為前提的。而消費需求規模既取決于國民收入水平,又取決于國民收入分配狀況。一般來說,收入水平越高,消費需求越旺盛,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會制約消費需求的提高。當前,我國消費需求潛力還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固然與我國當前國民收入水平有關,也跟收入分配狀況密不可分。尤其是龐大的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其工資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全行業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為90501元,而制造業為78147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均工資為53604元,而制造業為52858元。制造業產業工人平均工資水平普遍偏低,嚴重制約了制造業產業工人的消費能力提升。
制造業產業工人工作時間偏長是社會普遍焦慮感存在的重要因素。當前,社會各界熱議的996工作制,反映了互聯網科技企業普遍盛行的加班工作模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國城鎮地區制造業周平均工作時間達到48.3小時,超過全行業平均的46.5小時。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影響了包括制造業產業工人在內的廣大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平衡,容易產生普遍焦慮的社會心理。
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2020年我國GDP已經邁入10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向高收入國家邁出堅實的步伐,這是新發展階段的重要起點。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需要制造業開新局。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一是要規劃定位,確定制造業產業工人在新發展階段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要在國家制造業發展相關規劃中突出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重要貢獻,明確制造業產業工人的重要地位;要將制造業就業納入積極就業政策的重點保護范圍,并將保持制造業就業比重基本穩定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標。要善于利用經濟規律提升制造業的就業吸引力,以經濟手段維持制造業就業格局穩定。同時,要深化要素市場改革,破除不利于制造業就業的體制性因素。
二是要政策賦能,提升制造業產業工人的勞動技能、創新能力,弘揚工匠精神。在職教育和培訓等方面的支出要向制造業產業工人傾斜,持續提升產業工人的勞動技能,以適應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轉型。要將制造業產業工人的創新能力培養納入國家創新創業服務政策的受益范圍,培養制造業產業工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大力弘揚制造業產業工人的模范事跡,有效引導制造業產業工人持續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三是要通過完善機制來維護好和發展好制造業產業工人的權益。要建立支持制造業工人工資收入與生產率同步增長的機制,保障產業工人分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果實的權利。完善工作時間監督機制,有效治理制造業產業工人過度加班過度勞動問題。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
-
鄭風田:高質量城鎮化需關注三個差距
“十三五”期間,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詳細] -
深化對口扶貧協作 攜手同奔小康大道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 [詳細] -
積極應對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
面對疫情影響,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精準作為,有的放矢,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