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做好“六穩”、支撐“六保”,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注細分市場、創新實力較強、市場占有率高、配套能力突出,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應高度重視。
亟須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首先,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各地培育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萬多家,工信部遴選公告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8家,第二批“小巨人”企業擬培育2000家。這些中小企業已成為地方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2020年疫情期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表現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率先復工復產。在疫情發展迅速的3月中旬,湖南、四川等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復工率達到98%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復工。一些企業在市場訂單萎縮、物流受阻的大環境下,依托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實現逆勢增長。
其次,有利于彌補產業鏈關鍵環節短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注于某個細分市場,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且具有較強創新研發實力和配套能力,對補齊產業鏈條、彌補關鍵領域短板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一是通過引入技術、加強合作、消化創新,在個別領域實現技術替代、產品替代和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替代,大幅降低產業鏈配套成本。二是以自主研發突破國外制約,彌補關鍵技術、核心材料、基礎工藝等領域短板。三是攻克技術、施工工藝等難題,推動產業升級換代。
再次,有利于增強產業鏈創新實力。我國在某些產業領域一直存在薄弱環節,導致出現一批“卡脖子”問題,尤其是“缺芯少核”短板明顯,原創性、基礎性創新不足。電子信息、平板顯示、數控操作系統等行業創新實力明顯增強,但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和生產裝備仍嚴重依賴進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其較強的創新實力,有力支撐地方經濟創新發展。
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
第一,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生產運行監測機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行業龍頭企業提供強力配套支撐,其生產運行情況能較好反映行業情況及市場前景。建議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生產運行監測機制,以各地培育的2萬多家企業為基礎,選擇重點行業、關鍵節點企業,形成“行業龍頭企業+上下游企業”產業鏈圖譜,納入監測范圍。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即時反饋機制,收集企業問題和政策訴求。
第二,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群體。鼓勵各地抓緊培育一批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突出、成長性好的優質中小企業;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企業所得稅減免范疇;鼓勵各地為企業提供成本較低、集聚創新要素和優惠政策的發展空間;引導社會化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融資等服務。
第三,加大行業共性應用技術供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雖創新能力較強,但也面臨應用技術供給不足、基礎研究缺乏支撐、獨立研發實力不夠等問題。建議培育一批應用技術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突出市場導向。
第四,加強高端人才引進和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面臨高端高質人才缺乏、人才難留問題。建議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層次人才對接平臺,便利企業獲取海外高層次專業人才信息,鼓勵引進“候鳥式”人才;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對企業引進的高層次、緊缺型人才給予優惠政策;提供政策補貼。對解決國內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給予一定比例的人才引進費用補貼,幫助企業組建技術攻關團隊或設立研發中心,或納入國家重大技術專項范疇給予支持。
第五,強化稅收、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一是優化財稅政策。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專項;研究實施“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扶持范圍。二是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健全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引導社會風險資金加大對企業支持。三是強化間接融資支撐。推動銀行機構開展“專精特新”專項融資服務,提供低成本、中長期貸款。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
葉林:加快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發展
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往往代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應用,具有旺盛生機活力。 [詳細] -
孫文凱:中小企業經營出現積極變化
2020年6月份,“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指數”較上月上升0.1個點。[詳細] -
倪驍然:金融機構讓利如何直達企業?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