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我們黨在科學認識和深刻總結城鄉之間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辯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城鄉原本一直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是互相促進、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
培育鄉村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思維范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根基。一方面,從全局視域進行鄉村城市規劃的頂層設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要素優化配置、實現城鄉充分融合,培育城鄉發展彼此不可分割的思維范式,為鄉村振興打造新的經濟體、新動能和新格局提供條件。另一方面,掃除鄉村舊觀念,樹立鄉村發展新理念,意在改變長期以來鄉村的經濟結構舊范式,實現城鄉在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不僅要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同樣的文明、便捷和實惠,也要使市民感受到鄉村對城市的基礎地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使鄉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城鄉的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思維范式。
打破阻礙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現代化不能夠建立在城鄉體制機制相分離的基礎之上。同理,鄉村振興也需要通過城鄉的要素互動和流通機制實現。應該建立和優化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鄉村發展,打破阻礙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通過優化配置鄉村資源,逐漸打破舊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壁壘,推動鄉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從而構建緩解鄉村矛盾、縮小差距、實現協調、共同發展的制度體系。
加快推進“三農”現代化建設步伐,為鄉村振興提供科學方案。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實現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強調“三農”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當前“三農”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鄉村振興突出的短板所在。因此,要不斷深化“三農”現代化建設,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三農”的現代化進程,形成“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的新格局。
提高“三農”人員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在我國,農民是最大的社會群體,農村是主要的國土區域,農業是基礎的產業領域。當前導致鄉村人力資源不足等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多年來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持續不斷地流向城市,農業生產僅僅依靠留守人員和少數返鄉農民工,生產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們要培養造就一支億萬“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只要有充足的能夠扎根農村、把穩定與發展統籌抓起來的“三農”工作隊伍,就能確保鄉村振興體得到高質量的實施,就能補齊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
加強鄉村基層黨支部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證。今天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使農村黨支部活起來、干起來并強起來,大力發揮黨組織應有的戰斗堡壘作用。鄉村基層黨組織還要圍繞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黨支部各自的自身優勢,建立健全鄉村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機制,實現鄉村基層黨組織共建、黨員干部共育、黨建資源共享的目標,努力開創并形成鄉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新格局,更好地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推動鄉村聯動發展、服務鄉村廣大群眾、凝聚鄉村億萬人心、促進鄉村和諧共進的核心領導作用。
(作者系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鄉村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詳細]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詳細] -
張暉: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首要的是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