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理論 > 資訊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鄂竟平 發布時間:2021-01-08 08:48:00 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準確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揭示了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整個生態系統與人的依存關系,為加強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遵循。

        正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各要素,既有各自內在的結構、功能和變化規律,又與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響。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任何一個環節的動作,都會影響到其他環節,乃至影響生態系統全局。

        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我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占9.7%,重度脆弱區域占19.8%。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73.69萬平方公里,占陸地國土面積(不含港澳臺)的28.6%;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水質污染等問題仍然存在;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積占1/3以上;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一些珍稀特有物種極度瀕危。這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突出制約,必須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樹立大局觀、全局觀,算清長遠賬、整體賬,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來統籌考慮、綜合施策。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狀態的評判標準,逐一分析各要素發揮作用、相互影響的路徑和規律,明確各治理環節的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

        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全面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實現了沙化土地面積由長期擴大到持續縮小、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由長期下降到逐年上升、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江河湖泊生態明顯向好的歷史性轉變。但我國生態系統仍較為脆弱,保護壓力依然較大,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刻不容緩。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堅持用養結合,合理降低開發利用強度,保護并有效恢復自然生態承載能力,全面提升自然生態服務功能,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通過“禁”“休”“輪”“種”等綜合措施,實施封育保護、生態移民、舍飼圈養,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因地制宜開展草場保護治理,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毀林挖草、非法開墾占用等違法行為。通過“治”“保”“還”“減”“護”等綜合措施,對生態過載的河湖實施治理與修復,保障河湖生態用水,退還河湖生態空間,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資源,建立健全河湖休養生息的長效機制。

        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劃定標準,明確自然保護地功能定位,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類型,確立國家公園主體地位,整合優化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范圍。健全管理體制,完善自然保護地設立、晉(降)級、調整和退出規則,實施分級管理和差別化管控,強化監測、評估、監督、考核,壓實管理責任。創新建設機制,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分區分類開展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發揮政府主體作用,探索全民共享機制。完善自然保護地立法,定期開展監督檢查行動。

        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在補短板方面,要以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為核心,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戰略性重大項目,構建現代化國家水網,全面提升水資源供給和水生態保護能力;在強監管方面,要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合理確定河湖生態水量和重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抓緊將可利用水量逐級分解到不同行政區域,嚴控區域、行業用水總量和強度,嚴格水資源供用耗排等各環節監管,強化取水許可管理和水資源論證,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強化濕地用途管控。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做好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健全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綜合分析生物物種的豐富程度、珍稀瀕危程度、受威脅程度,及時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預警水平。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統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加強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修復受損或退化的生態系統。實施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完善生物資源保存繁育體系,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等行為。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完善監測預警及風險管理機制。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

        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必須在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對耕地進行全面養護,保護和提升地力,確保急用之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優化種植結構,合理確定輪作改種作物和休耕的重點品種,全面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推廣試點經驗,推廣應用成熟適用的技術模式,創新補助方式,完善補償政策,調動農民參與休耕輪作積極性。

        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抓好精準退捕,開展全面徹底清查,完成退捕漁船漁民建檔立卡工作,逐船逐人登記造冊,做好退捕船網處置,按時實現“清船”“清網”“清江”“清湖”。抓好轉產安置,有針對性地制定轉產轉業安置方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拓寬轉業就業渠道,做好社會保障、搬遷安置等工作,保障退捕漁民生計。抓好執法監督,整治非法捕撈,加強禁捕水域周邊區域管理,從源頭和終端斬斷地下產業鏈。把長江禁漁作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約束性任務,對履職履責不力的地區、單位和個人依法依規問責追責。

        強化河湖長制。落實好河湖長制,履行好河湖健康代言人和守護者的重要責任。嚴格河湖水域及岸線管理,依法劃定河湖管理保護范圍,嚴格水域岸線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劃分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可開發利用區,實現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規范采砂等涉水活動,整治侵占、破壞河湖行為。狠抓河湖水資源保護,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指標控制,著力規范取用水行為。加強水污染防治,開展河湖健康評價,推進河湖生態綜合治理。

        補齊生態系統的短板

        當前,我國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水土脆弱、缺林少綠等突出問題,實施專項治理,抓緊補齊生態系統的短板。

        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和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配置工程、植物、耕作等各項措施。在長江、黃河上中游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坡耕地綜合整治。在東北黑土區,加快推進侵蝕溝治理,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強黑土地保護。在北方防沙帶、西南石漠化地區,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加強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土地綜合整治等。嚴格限制生產建設活動范圍和土地擾動,杜絕“未批先建”項目,堅決糾正先破壞后治理的錯誤行為。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以增綠增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多途徑、多方式增加綠色資源總量,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國土綠化成果。大面積增加生態資源總量,深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強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加快國家儲備林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綠化、鄉村綠化行動,推進社會造林,提供更多綠色生態產品。大幅度提升生態資源質量,推動國土綠化由規模速度型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進型轉變,堅持走科學、生態、節儉綠化之路,精準提升林草資源質量,加強天然林、退化林改造修復,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和林地、草原生產力。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需要以強有力的監管為保障,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全過程監管體系,保持高壓態勢,形成保護生態系統的濃厚氛圍。

        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擔負起相關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管理主體責任,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相關綜合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實行嚴格管控。建立全鏈條、全覆蓋、全要素的監管體系,落實生態空間管控要求,嚴格限制或禁止人類活動,確保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強化監督執法。建立常態化監督執法機制,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嚴格責任追究。

        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針對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服務功能,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各要素,從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功能等方面出發,設置科學合理的監測評估標準。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和調查評價等方式,發揮相關領域監測站點作用,加快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加強監測數據的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及時發現變化、預警風險,推動問題早發現、早處置、早整改;針對揭示出的問題,深挖根源,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促進標本兼治。

        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提高觀測水平,建設全方位的國家氣候觀測體系,提升青藏高原等生態脆弱區、氣候敏感區、監測資料稀疏區的觀測覆蓋能力,利用天基地基空基等觀測手段,對基本氣候變量開展綜合觀測、協同觀測。加強基礎研究,開展氣候與生態系統觀測數據融合分析,深入研究氣候變暖的成因、趨勢和規律,做好氣候變暖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和影響評估。深化國際合作,針對氣候變暖的全球性特征,加強技術交流和信息共享,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桑福嶺: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振興鄉村

        15.jpg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詳細]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5.jpg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檢驗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最終要看人民生態福祉是否真正得到了提升、人民生存環境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詳細]
      • 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 區域人才共享或成趨勢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主動的戰略資源。人才生態圈建設不僅要激勵人才圍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行創新創造創業,更要保障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人才持之以恒地潛心研發。[詳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a人免费观看|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 性欧美高清video|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神尾舞高清无在码在线|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国产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91九色在线播放| 影音先锋男人看片资源|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边吸奶边扎下面|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高清| jlzz奶水太多奶水太多| 无码一区18禁3D|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亚洲色图| 又粗又长又爽又大硬又黄| 风间由美一区二区播放合集|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jizz在线看片| 手机在线观看视频你懂的|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欧美最猛性xxxxx短视频| 免费a级毛片大学生免费观看| 色偷偷www8888|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永久更新| 最近2019中文免费字幕|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猛男猛女嘿咻视频网站| 午夜小视频在线| 英国性经典xxxx|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2021av网站|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