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確理解這一新發展格局對我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正成為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平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本質上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新的形勢和趨勢下更好地結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作用,繼續推進國內國際兩個方向市場開放和聯通,用新的辦法深化經濟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在此期間進博會大有可為。
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一方面是經濟長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因為在當今國際環境下我們需要階段性地調整工作重心。從經濟規律來看,體量小的經濟體擁有的資源、要素稟賦和該經濟體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外部的依賴更大。體量大的經濟體更有可能依靠國內供給獲得多種生產要素、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例如在實踐中,美國、日本這樣的大型開放經濟體對國際貿易的參與度、對外資的依賴程度都比較低。而隨著我國經濟體量迅速增大,我國外貿依存度在2006年達到65%的峰值后持續下降,2019年為35%,外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從1994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以下,“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占總體貿易比重從1999年的53%下降到2019年的25%,這些數據說明中國經濟內循環已經在不斷加強,而且可以預見這一趨勢在未來會延續。
最近幾年,國際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階段性阻力,客觀上給經濟外循環效率帶來了挑戰。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流行嚴重影響了國家間產品、資本和人員的流動,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嚴重影響了外需。少數國家持續推行單邊主義政策,阻礙了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國際化進程,擾亂了跨境投資等正常經濟金融交往。在這個新形勢下,我國有必要進行階段性調整,把經濟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到經濟國內大循環上,集中精力解決國內大市場培育中的問題,但這一重心的轉變絕不意味著放棄或者不重視外循環。
在經濟內循環持續加強的大趨勢下,外循環仍會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在參與外循環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注重“質”而不是“量”。充分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勇于面對全球最優秀企業間的競爭,是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義。外循環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也提供了一個客觀衡量標桿和外部激勵。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未來中國進出口、引進外資金額等指標的增速,很可能會落后于中國經濟總量增速,低于國內市場發展速度。在不斷提高開放水平的同時,不宜強行追求相關對外經貿指標的高速增長。
搞好國內大循環,要強調做好對內開放,即強調國內各區域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聯通、加快培育統一的國內大市場。尤其是要通過促進勞動力、資金、土地、知識產權、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國內大循環是要建立國內統一的循環,不是各個省市建立各自區域的內循環。因此,尤其要避免地方和行業打著內循環的旗號行本位主義之實、對市場進行不必要的干預。強大的內循環,不僅可以做強做大中國制造,還可以反過來促進外循環發展,通過中國市場體量吸引其他經濟體為中國助力,通過對外投資助力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作為世界重要的消費和生產中心之一,我國要不斷加強自身經濟全球輻射力,夯實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在經濟方面,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要實現“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重要的實施路徑,這要求我們擴大對內和對外市場開放和準入,動態地優化和整合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作用,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來提高經濟的供給側,另一方面通過培育統一的國內大市場促進國內需求健康增長。
(作者:唐遙,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
-
劉敏:應用型人才如何提升應用性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2025年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詳細] -
任琳:特殊時期的進博會釋放更多利好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拉開帷幕。此次進博會在一個特殊時期、特殊國際環境下舉辦,對世界和中國而言皆是一場特殊盛會。 [詳細] -
孫壯志: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
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