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著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著力發展壯大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消費增長新動能;著力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升級支撐能力;著力發揮“雙區驅動效應”,拓展廣東經濟發展新空間。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擴散,導致經濟增長急劇放緩,全球經濟和產業分工格局面臨重構。廣東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和制造業大省,經濟和產業發展也受到疫情的嚴重沖擊,需要緊緊扭住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培育新動能三個關鍵點,多措并舉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同時要積極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困難局面的長期準備,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激發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促進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A
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急劇下滑。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擴散以及各國應對能力的差異,國外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尤為悲觀。大型機構和銀行紛紛調低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疫情擴散已使今年經濟較去年增長的希望破滅,疫情使全球經濟往更不利的方向發展。同樣,經合組織(OECD)在3月2日的《全球經濟評估報告》中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新冠疫情暴發前的2.9%下調至2.4%,并警告稱,如果疫情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大,可能會使2020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跌至1.5%。
新冠疫情也重創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隨著疫情全球發酵,已經形成了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沖擊向產業鏈條傳遞的負外部效應。由疫情初期的產業鏈供給影響為主的單項影響變為“需求”“供給”雙向傳導負反饋作用。疫情在全球蔓延,也給我國帶來外需訂單的減少和供應鏈部分“斷鏈”。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制造業已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特別是在電子、機械和設備等領域,國際經濟鏈條已相互鑲嵌、密不可分,如果全球疫情短期內得不到較好的控制,將對我國制造業帶來更大的沖擊。
全球疫情迅速擴散使全球產業鏈上的供給、生產和銷售受到沖擊,拖慢全球貿易。同時,由于各國實行嚴格的出入境限制和隔離措施,貿易限制措施提高企業運營成本和風險,“貿易保護主義”也借機大行其道。
B
疫情使廣東實體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廣東經濟和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相關分析顯示,此次新冠疫情對廣東經濟的影響,無論從廣度和深度,都要超過2003年的非典。對于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來說,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尤其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廣東的服務業首當其沖遭遇沖擊,需求端存在消費抑制。2003年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為7.8∶52.4∶39.8,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而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為4.0∶40.5∶55.5,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在此次疫情中,由于受到交通管制、公共防疫等措施的影響,在需求側方面對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文化旅游、住宿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消費服務領域產生嚴重的負面沖擊。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廣東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6509.39億元,同比下降10.4%,其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住宿和餐飲業的下降幅度均在15%-30%,這對于服務業已占據地區經濟主導地位的廣東來說影響非常大。由于服務需求具有較大的季節彈性,很難在疫情好轉后得到迅速恢復,因此對廣東全年的經濟增長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是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雙重疊加的影響,廣東制造業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新冠疫情導致復工推遲、訂單交付延誤、供應鏈受阻等困難,使作為制造業大省的廣東遭遇較大沖擊,特別是固定成本較高的制造行業受到嚴重影響,部分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困境。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廣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61.42億元,同比下降15.1%,其中,制造業下降 15.6%。同時由于新冠疫情疊加國內制造成本上升和對美出口關稅增加的影響,廣東的制造業外遷壓力進一步加大,需要警惕這種外遷可能導致部分產業的鏈條斷裂,破壞廣東產業鏈條的完整性。
三是廣東的外貿出口受到較大影響。廣東是我國外貿第一大省,2019年進出口總額為7.14萬億元,占全國的22.6%,作為國際經貿往來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廣東首當其沖將受到沖擊和影響。目前廣東傳統優勢出口行業訂單急劇下滑,對廣東外貿帶來的沖擊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沖擊非常大,海外疫情的急劇蔓延已經給廣東外貿企業帶來了第二波沖擊。2020年一季度,廣東進出口總額13695.0億元,同比下降11.8%,其中,出口7926.4億元,下降14.4%。隨著國家和廣東省出臺一系列穩外資穩外貿政策,外貿有望后續出現恢復性反彈,但恢復程度取決于境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時間。
C
疫情之下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危中見機”
盡管新冠疫情作為一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短期內對廣東經濟和產業發展帶來較大沖擊,但從長遠來看,更有可能變“危”為“機”,加速廣東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首先是疫情導致服務業的消費方式改變和消費升級加速,網上購物、網絡娛樂、非現場消費等新的服務模式將帶動電商、網絡電影、高清視頻、在線游戲等更加流行;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互聯網服務產業將加速崛起,從而帶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快遞、外賣等行業進一步發展。數據顯示,廣東與互聯網相關的經濟表現比較活躍,電子商務、在線學習、遠程問診等較快發展,2020年1-4月,廣東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9個百分點。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18.1%,比一季度提高4.7個百分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8%,比一季度提高5.0個百分點。消費升級方面,醫療、康養、健身、體育等大健康產業的重要性被更多人接受,將步入快速發展期。
其次在工業和制造業領域,廣東的不少制造業企業已開始認識到本次疫情帶來的生產方式變革趨勢,主動利用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自身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疫情導致用工中斷將加速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換人”的步伐,以降低人工成本并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大批“數字工廠”“無人工廠”將涌現,推動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同時,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特別是本次疫情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短板,也對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醫療救援、應急通信、應急物流等相關應急產業產生巨大的需求和市場空間。
D
廣東要以產業政策“組合拳”應對疫情沖擊
為有效減輕新冠疫情對廣東經濟與產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應把握新機遇,以短期應急措施與中長期政策相結合,從補短板、抓創新、謀發展出發,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政策扶持:
一是著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當前受新冠疫情的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面臨重構,呈現區域產業鏈集群化的新特征。在此背景下,廣東如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保障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與安全高效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應實施“強鏈工程”,強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關鍵環節的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并加快培育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前沿新材料、激光與增材制造、安全應急與環保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廣州、深圳為核心,打造“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的區域產業鏈集群,在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國家級科創平臺,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著力發展壯大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消費增長新動能。新冠疫情極大推動了大健康理念的普及,加速居民綠色、安全、健康消費進程,廣東要把握公共衛生應急需求和居民安全健康消費需求升級契機,積極發展大健康服務新業態,形成消費新熱點。同時,居民的長期消費趨向數字化、智能化、便捷化,“云端經濟”“宅經濟”等新消費業態正在深刻重塑生活形態,應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數字娛樂、在線教育等信息網絡消費新業態,打造體驗消費、定制消費、智能消費、在線消費等消費新模式。
三是著力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升級支撐能力。應按照中央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廣東省關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要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加快5G網絡、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大力推進5G通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釋放跨界融合潛能。通過新基建培育新動能、戰疫情穩經濟,為廣東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四是著力發揮“雙區驅動效應”,拓展廣東經濟發展新空間。新冠疫情下要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以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不斷強化廣深“雙核聯動”,深化珠三角城市戰略合作,推進產業、科技、金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一體化發展,做優做強珠三角核心區。加大在東西兩翼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力度,打造世界級沿海產業帶;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特色中草藥等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共同參與“雙區”建設,帶動全省全域協同發展。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
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助力全面對外開放
可以預期,我國還將進一步完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包括繼續壓減清單長度,完善配套管理,實現與其他有關管理制度的無縫對接。[詳細] -
羅志恒:積極財政助力經濟社會形勢持續恢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出“新增1萬億元赤字,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詳細] -
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需要發掘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的經濟價值,進一步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