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經濟系統的意外沖擊,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可能造成供應鏈“斷鏈”、訂單“斷需”、資金“斷流”,長期可能改變支撐經濟運行的勞動、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條件。穩住經濟基本盤,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國經濟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考驗,是我國經濟治理效能的具體體現。基于此,穩住經濟基本盤就成了5月22日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的主題之一。
穩住經濟基本盤兩個重要支點:“六穩”與“六保”
穩住經濟基本盤有兩個重要的支點:“六穩”與“六保”。“六穩”,指的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中央一直強調要做好“六穩”工作。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因素顯現,穩中有變。中央審時度勢,未雨綢繆,提出把“六穩”作為實現我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本要求。可以說,“六穩”是我國熨平經濟波動和提升經濟發展基礎要素條件的系統方案:穩就業,是要夯實經濟社會運行的微觀基礎,就業是居民獲得收入流的保障;穩金融,是要保障經濟運行的“血液”正常循環,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穩外貿,是要塑造良好的經濟運行外部環境;穩外資,是要保障并集聚經濟運行的資本要素;穩投資,是要穩住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穩預期,是要穩住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毅力。可見,“六穩”工作方案是一個系統工程。
一直到2020年初疫情發生之前,“六穩”工作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內外部各種不確定性的沖擊,穩住了“穩中求進”“穩中向好”的經濟基本盤。這一成績,來之不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彰顯了我國經濟治理能力與治理效能的提升。
“六保”是“六穩”工作在特殊條件下的具體化和實現路徑
但世事皆有意外。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可能導致我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基本盤發生重大變化。這一重大變化顯得更廣泛、更深刻、更復雜,前所未有,又一次考驗我國的經濟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六保”工作。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要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與“六穩”是熨平經濟波動和提升經濟發展基礎要素條件的系統方案略有不同,“六保”是特殊情況下穩定經濟社會運行底線保障的系統方案,是要留得青山、贏得未來。保居民就業是保障居民收入流“不斷流”,保基本民生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尤其是生活服務“不斷供”,這是實現基本生存與基本生活的底線保障。保市場主體是保障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正常復工復產以及新增市場主體的成長發展,這是經濟運行和未來發展的微觀載體。保糧食能源安全是保障“民以食為天”的生存之本和產業“動力安全”的生存之本,這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保障。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保障上、中、下游產業鏈各環節和各企業正常分工協作穩定運營的底線保障,是社會再生產循環的底線保障。保基層運轉是保障基層組織人、財、物進而保障社會正常運行,通過社會治理為經濟治理提供有效支撐。可見,“六保”是“六穩”工作在特殊條件下的具體化和實現路徑,著眼于實際,著眼于具體的關鍵問題。
從“六穩”到“六保”,就是要在國內外發展環境劇烈變化情況下穩住經濟基本盤,既著眼于高質量發展,又聚焦于底線保障,提升經濟治理能力與治理效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守住“六保”底線,留住“六穩”工作的基礎,贏得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在于厘清二者的辯證關系和優先順序。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六保”是“六穩”工作的著力點,這一政策理念和政策優先順序至關重要,這是在疫情沖擊之下經濟治理重點取向的有效應對。“著力點”有短期與長期兩層含義。短期的含義,是留得青山,通過“六保”保障經濟社會各個方面正常運行,人在,企業在,生產要素在,留住“六穩”工作的基礎。長期的含義,是贏得未來,通過“六穩”工作熨平經濟波動并提升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條件,勞動、技術、資本等要素規模擴大、質量提升,贏得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從穩住經濟基本盤,到提升經濟基本盤,這是“著力點”的要義所在。
無論是短期含義,還是長期含義,都是要提升我國的經濟治理能力與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面對錯綜復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六保”是“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就是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具體實踐。
通過“六保”推進“六穩”,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經驗借鑒
更為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是一場巨大的經濟社會壓力測試,是一場巨大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自然實驗,更是一場巨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考驗。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各個國家(地區)都要面對,都要探索,都要相互借鑒。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六保”是“六穩”工作的著力點,是抓住了這場壓力測試和自然實驗的牛鼻子。從“六穩”到“六保”的理念演進與具體部署,通過“六保”著力推進“六穩”的系統方案與具體路徑,都集中體現了應對與解決重大問題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不僅提升我國經濟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更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經驗借鑒。
(作者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
李仁武:主動應變,文旅業恢復發展的必經之途
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整個文旅業都按下了“暫停鍵”。 [詳細] -
陳若英:盡快構建緊急物資采購調配體系
抗疫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亟需對緊急物資的采購和調配體系予以反思、建構,在其中遵循法治原則。[詳細]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
從中國法學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來看,應當致力于構建法律學、法治學、法理學三位一體的法學學術新體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