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時,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深深為中國文化所吸引。孝、尊重他人、友朋、育人等,在許多方面,我感受到中國文化同西方個人主義不一樣的精神內核。在學習中國哲學知識的過程中,我有中國師父;成為老師,站在北京大學課堂上,我有家庭的感覺,學生尊稱我和妻子為師父、師母。我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不僅僅是因為《論語》《大學》《中庸》《淮南子》這些精彩非凡的書籍,更是因為幾十年來我所接觸到的人。
在我的認識中,中國文化尊崇“和而不同”,重視家庭,重視合作。我作為一個“老外”,來北大用英文教授中國哲學,這正是交流互鑒精神的體現。我在未名湖畔看到,前來參觀的中國家長鼓勵孩子好好學習,這正是中國家庭精神的折射。中國古語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華文明倡導的不是我贏你輸的零和游戲,而是大家一起合作,實現共贏。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始終一脈相承,代代相傳,并在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得到不斷豐富與發展,這種延續性與包容性,是“和”思想的深刻體現。
環顧世界,我們正面臨著許多深層次挑戰。一方面,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使現代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方便,使更多的人免于疾病與饑餓。另一方面,氣候變化、環境破壞、恐怖主義、貧困問題等,仍在影響很多人。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不能由某一方單獨解決,必須由整個國際社會,協同一致地共同應對。在這一背景下,我認為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合作共贏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辦,這無疑是一次促進文明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會議。在這次大會上,我有幸主持“維護文明多樣性”分論壇的一場研討會,與來自中國、伊朗、印度、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學者相互交流。這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機會。
亞洲地區文明燦爛豐富,無數璀璨的文明之花在亞洲競相綻放。維護文明多樣性,最好的辦法是保持交流。對一個文明的最好維護與保護,是認識它、了解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不同文明搭建展示和溝通的大平臺,無疑有助于維護文明多樣性,共繪多彩文明的美好畫卷。
貝多芬的美妙音樂,成為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財富。在閱讀《中庸》一書時,我發現書中的語言和論述的節奏,就像貝多芬音樂的節奏一樣優美。我想,任何一種文化,只要是精彩的,就可以成為全世界的。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我們看到了亞洲各地精彩文化的集中呈現。(作者為世界著名中西比較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扎實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鼓勵青年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錘煉意志品質,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詳細] -
習近平部署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統籌研究部署,協同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謀定而后動,厚積而薄發。”[詳細] -
【思享家】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永續發展
中國媒體與亞洲媒體互通有無,把更多精彩的亞洲優秀節目、作品面向全球傳播, 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獨特貢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