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編者按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的明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如何滿足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本版特推出兩篇智庫報告,從不同角度提出對策建議。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研創的《我國中老年人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入選由光明日報社、南京大學組織評選的“2017CTTI年度精品成果”。
圖1:中老年人的安全感知與手機支付使用的關系
圖2:中老年人社會參與頻率與使用聯絡方式的關系
要點提示:
●中老年人互聯網體驗日漸立體全面;
●半數中老年人會使用手機支付;
●與慰藉心靈、調節情緒有關的互聯網內容中老年人點擊最多;
●微信在中老年人社會活動的參與和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等收入及以上、有經濟自主性的中老年人互聯網受騙比例更高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從2000年到2017年6月,我國5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呈擴大趨勢。2017年,50歲以上網民群體在網民中所占比例達到10.6%,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融入了互聯網之中,他們與年輕人在接入方面(包括設備、基礎設施、技能等)的差異在逐漸縮小,但在互聯網應用方面依然處于相對弱勢。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構建了獨特的互聯網使用方式,形成了區別于年輕人的互聯網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以50歲及以上人群為研究對象,通過數據分析和典型現象刻畫中老年人的互聯網生活,揭示人口特征和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對中老年人互聯網使用方式的影響,為更好地理解中老年人的互聯網生活、提升中老年人網絡素養提供對策建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線上研究和線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焦點組訪談和問卷調查,不僅考察中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狀況、信息能力,亦通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對我國中老年人的網絡生活進行考察與分析。
定性研究方面,課題組于2017年8月至10月在哈爾濱、北京、太倉、上海進行了田野調查,共做了17組焦點組訪談,每組訪談6—7位使用微信的中老年人。樣本盡量覆蓋不同類型社區、性別、年齡、職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中老年人。樣本除了覆蓋一線城市的市民,也訪談了一線城市中的農村社區和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
定量研究方面,課題組于2017年11月對8個大城市中使用微信的中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800個樣本。
本報告也分析了騰訊后臺的大數據,主要是TBI騰訊瀏覽指數,依托TBS騰訊瀏覽服務,接入終端為智能手機,符合年齡界定的樣本量為35759363個(數據收集時間為2017年7月27日至10月27日)。
中老年人上網特點
智能手機是最主要的接入端口
智能手機是中老年人接入互聯網的重要硬件。調查發現,大多數中老年人都將屏幕大視為手機最重要的性能,存儲空間大、性價比高和速度快也是超過三分之一的中老年人所看重的因素。中老年人對手機的需求已不局限于滿足基本通訊,而對速度和存儲空間都有了更高追求,這與其開始使用更多的互聯網功能和手機功能有關,如上網瀏覽和存儲照片、視頻等。此外,約四分之一的受訪中老年人表示看重手機的音響效果和拍攝功能。
絕大多數中老年人(90.6%)對自己的手機滿意,而不滿意者中,屏幕小、運行速度慢、存儲空間不夠是最主要的三個原因,表明中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使用具有豐富性。
中老年人的互聯網體驗日漸立體全面
中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應用集中于溝通交流和信息獲取方面,但一些看似年輕人專屬的便捷功能也開始融入中老年人生活當中,如看視頻、手機支付、手機導航、打車服務等。在網上信息獲取方面,75.8%的中老年人會上網看新聞資訊,超過半數的中老年人(56.6%)可以自己搜索,還有近半數中老年人(45.9%)會關注瀏覽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根據焦點組訪談的分析,中老年人上網瀏覽的新聞以國家和社會時事新聞為主,較少關注娛樂新聞。主要的搜索內容包括菜譜、出行、旅游相關信息。瀏覽的公眾號文章主要圍繞傳播正能量、養生保健、運動健身、生活小竅門等話題。
在微信交流方面,絕大多數中老年人(98.5%)都會微信聊天,超過八成會在微信發表情或圖片、朋友圈點贊、接收或發紅包,近七成會拍攝和轉發小視頻。根據訪談的結果,中老年人自己拍攝和分享的小視頻主要以旅游、健身和孫輩動態為主;轉發的網絡視頻主要以趣味性較強的幽默視頻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老年人對于微信的使用已不局限于將其作為即時通信工具,還作為表達情感和維系社交的互動平臺。
在生活應用方面,中老年人應用網絡的比例相對較低,四成中老年人會在網上繳納手機費,三成左右的中老年人會網上購物、手機導航,四分之一左右的中老年人會用打車軟件或繳納水、電、煤氣等生活費用,而會網上掛號、訂火車票機票、訂賓館等便利服務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較低。
在娛樂休閑方面,多數(59.3%)中老年人會用手機看視頻;部分中老年人會用手機制作相冊(25.0%)和微信表情包(20.0%)等趣味性的功能。
中老年人點擊最多的內容:與慰藉心靈、調節情緒有關的內容
根據TBI騰訊瀏覽指數,中老年人瀏覽主題排名靠前的是和慰藉心靈、調節情緒有關的內容,分別有76.51%和72.02%的中老年用戶選擇瀏覽;緊隨其后的是時事新聞,67%的中老年用戶選擇瀏覽;還有以養生保健為主要內容的健康主題和以情感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感情主題,分別有66.85%和60.7%的中老年用戶選擇。
此外,排名較為靠前的主題還體現了中老年人多元化的興趣愛好,比如旅游、軍事、科技、人文、美食,以及中老年人對投資、理財、置業的關注,比如房產、財經。
中老年人最愛與心理咨詢相關的音頻節目
中老年人最喜歡收聽的專輯主題里,有聲讀物遙遙領先;音樂和人文專輯的點擊量比較靠前,教育培訓和兒童內容也有一定的點擊量。這一方面是中老年人滿足自身學習知識所需,另一方面,很多中老年人還要承擔照顧孫輩的責任,因而關注教育方面的內容。
中老年人搜索最多的是和心理咨詢有關的音頻節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需要理解和關懷的心理需求。
半數中老年人會使用手機支付
根據調查數據,46.3%的中老年人表示從未用過手機支付,36.4%的中老年人表示偶爾用,17.4%的中老年人表示經常用。中老年人是否使用手機支付與是否綁定銀行卡有很大關系,綁定銀行卡的中老年人中,高達92.4%的中老年人都用手機支付,其中41.5%的人經常使用,50.9%的人偶爾使用。而未綁定銀行卡的中老年人中,則有28.5%的人使用手機支付,僅有1.7%的人經常使用,26.9%的人偶爾使用。對于綁定了銀行卡的中老年人,91.8%綁定的是自己的銀行卡,6.6%綁定了子女的銀行卡,1.6%的人綁定的是配偶的銀行卡。超過半數(55.7%)的中老年人綁定的銀行卡的存款金額或信用額度在5000元以下,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和1000~5000元這兩個區間,綁定存款或額度在1萬元以上銀行卡的人數(7.9%)較少。
中老年人對于手機支付安全與否的感知和手機支付使用之間存在顯著關系。認為手機支付非常安全的中老年人中,97.6%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手機支付,其中近七成經常使用,近三成偶爾使用。認為手機支付比較安全的中老年人中,80.9%選擇用手機支付,其中近三成經常使用,超過半數的人偶爾使用。而認為手機支付不太安全的中老年人中,則有74.8%的人從來不用手機支付,25.2%的人會偶爾使用。認為手機支付非常不安全的中老年人,沒有人選擇用手機支付。(見圖1)
微信在中老年人社會活動的參與和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中老年人最常參與的旅游、運動健身和廣場舞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微信是最主要的聯絡方式。對于廣場舞、唱歌和運動健身這些組織性較強、人員較為固定、所在地又相對集中的活動來說,微信聯絡的方式最為常見,分別有69.4%、61.9%和59.5%的中老年人選擇;其次是電話聯絡;面對面溝通也占有一定比例。在社區類的集體活動以及書法繪畫和讀書寫作等交流活動中,電話聯絡的比例稍高于微信。旅游的聯絡和組織主要依靠微信,67.2%的中老年人選擇此項。(見圖2)
中老年人對不同類型的微信文章有不同的喜好,深得大多數中老年人喜歡的是養生保健類和生活常識類文章,分別有74.9%和72.8%的中老年人平時喜歡在微信上瀏覽。此外,也有較高比例中老年人喜歡瀏覽時事新聞、政府政策、旅游和情感類文章。多數受訪者表示在閱讀文章后會轉發,還會根據文章內容,有選擇地轉發給不同社交圈內的人,將轉發文章變為一種社交方式。
中等收入及以上、有經濟自主性的中老年人互聯網受騙比例更高
如果將受騙廣泛定義為詐取錢財、欺騙感情、傳播謠言、虛假宣傳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聯網上當受騙過(或者疑似上當受騙過)的中老年人比例高達67.3%。被騙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騙的信息類型主要是免費領紅包(60.3%)、贈送手機流量(52.3%)和優惠打折團購商品(48.6%)。
中老年人發覺受騙之后尋求幫助的比例較低。有68.3%的中老年人表示“不尋求幫助,當經驗教訓”,67.2%選擇“告訴家人朋友以防再次受騙”,只有25.9%和17.9%會選擇向子女和朋友求助,而表示選擇報警求助的僅有0.6%??梢?,中老年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需要強化。
被騙的中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并具有經濟自主性。在有被騙經歷的中老年人中,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學歷,分別為39.4%和37.7%;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中老年人居多,分別占67.1%和24.3%。從經濟自主性來看,有受騙經歷的中老年人中有41.1%表示家里的重大支出由自己決定,37.5%的中老年人表示是共同協商決定,僅有16%和5.4%的中老年人表示是由配偶等其他人支配。
多措并舉提升中老年人網絡素養
為適應我國快速走向老齡化社會的需要,可從改善互聯網生態、增強中老年人的互聯網行動能力和提升中老年人互聯網使用的安全意識等多方面提升中老年人網絡素養,具體建議為:
強化互聯網“容錯”機制,構建中老年人友好型的互聯網生態。 要形成“容錯的”互聯網生態,包括互聯網基礎設施、硬件完善、產品設計與功能以及網絡安全環境等。努力營造中老年人友好型互聯網生態,比如互聯網平臺設計撤回機制,社區和家庭幫助中老年人積極采取補救和自我保護策略,并且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培養和規范網絡安全環境。
加強提供中老年人相關的政府公共服務,滿足中老年人多層次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中老年人普遍對醫療保健的熱情很高,但是常常被商家和錯誤的信息誤導。調研發現,一些醫生和基層政府更多地承擔了傳播科學知識、提供醫療保健信息的功能,能有效地防止中老年人受騙上當。此外,政府層面的政策宣傳和實施有利于推動中老年人學習新技能、豐富晚年生活。
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增強中老年人對生活保障的信心。 中老年人對保健品的“癡迷”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前醫療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有關。調研顯示,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對未來生活表示擔憂,尤其是兒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對此,建議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加強對媒體和互聯網安全環境的監管,改善中老年人的消費和生活環境。 部分媒體和機構的逐利行為助長虛假宣傳、傳播不實信息,給很多中老年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急需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解決。
構建家庭支持體系,增強中老年人網絡安全素養。 研究發現,包括兒女在內的家庭支持是增強中老年人互聯網能力、防止上當受騙的有效保障。兒女不僅應創造條件為父母接入互聯網,還應樹立“容錯”的支持體制,包容父母在學習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的錯誤,積極引導中老年人提升網絡安全素養,切實保護個人信息等。
《光明日報》( 2018年03月22日 15版)
-
互聯網經濟規制的原則與多元規制體系的構建
互聯網經濟規制有利于形成更有效率的市場環境和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