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省援藏重點建設項目和自治區重點旅游開發項目,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完成了從原來的過境小墟到如今的西藏生態旅游名片的“美麗蝶變”,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而這些變化,離不開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和援藏干部的辛苦奉獻。來自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的胡雄英,就是廣大“援藏人”中的一員,早在2013年作為廣東旅游援藏的先鋒進入林芝,一待就是10年。
2016年5月,胡雄英作為廣東第八批援藏干部提前入駐原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指揮部,開始了長達6年的援藏之旅,同時,他也是小鎮建成后第一批到來的援藏干部。“當時正值小鎮項目收尾階段,沒有辦公和住宿場所,我和同伴就住在老百姓院子里搭起的鐵皮屋里。夏季的魯朗,白天也只有十多度,晚上刮風下雨更是寒氣入骨。”胡雄英說,那段時間,他與村民同生活、同吃住、同勞動,看準時機、抓住機遇,一方面投入項目收尾建設,另一方面利用廣東援藏優勢和依托廣東的資源,積極謀劃大力拓展小鎮招商引資,開展開業慶典活動、“5·19”中國旅游日活動、高山杜鵑花旅游文化節、首屆石鍋松茸美食周等活動,內外兼修實現小鎮旅游產業的起步和發展。
胡雄英認為,援藏的目標既有看得見的項目建設,又有看不見的觀念變化。魯朗小鎮剛開始運營時,環境問題令人頭痛。那個時候,這里的農牧民還沒有環保意識,習慣自由放牧,小鎮隨處可見牛糞馬糞,胡雄英就與當地黨員干部、援藏干部一起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甚至還提著編織袋一處一處地撿糞便。“我們用皮卡車來裝牛糞,幾十號人一起撿,一天可以撿好幾車。”在胡雄英等干部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開始自發地愛護環境。“這幾年,魯朗小鎮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家每戶的院子干凈整潔,路邊沒有垃圾。”直到今天,定期開展的“擦亮天路”公益環保活動依然在魯朗進行著。
由于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和高海拔的生活環境,胡雄英病倒了。2017年,胡雄英進行甲狀腺癌手術。然而,他在化療結束不到一個星期,就不顧家人和醫生的勸阻,毅然回到魯朗,把精力投入小鎮的運營管理工作中。
第八批援藏工作結束之際,正是魯朗景區管委會全面托管魯朗鎮的機構改革關鍵期,胡雄英放心不下,獲得家人理解后,他再次踏上征程。胡雄英帶領著團隊,把推進全域旅游、整治人居環境作為引領旅游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積極帶領團隊申報國家、自治區等各類獎項。在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指導下,胡雄英把魯朗全產業鏈建設作為旅游產業突圍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爭取廣東援藏支持,落實扎塘魯錯湖水環境整治項目,以優化高原生態為魯朗旅游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對東巴才村魯朗知青點進行改造,結合小鎮、扎西崗村桑杰莊園、全國援藏展覽館等全方位打造“紅色魯朗”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基地;把魯朗人文地理結合全國援藏實踐打造《天路魯朗》大型民俗演出活動,有效提升產業融合發展質量;深化智力援藏,開展旅游人才培訓,加大力度支持農牧民參與旅游業,打造特色家庭民宿;立足石鍋雞品牌,加快藏雞養殖基地建設,把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作為引領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這些年來,魯朗先后榮獲林芝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第一批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智慧健康養老示范鄉鎮等10多項國家級獎項。全國援藏展覽館先后入選西藏自治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小鎮客流量超過8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9000萬元。小鎮運營以來,魯朗家庭民宿發展至125家,床位平均價格由原來30元左右提升到超過200元。魯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通過旅游相關產業獲得的收入占比高達25.7%。旅游已成為魯朗本地群眾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胡雄英是廣大“援藏人”的縮影,是西藏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奉獻者,他正用一顆滾燙的奮斗之心在西藏這張壯美的畫卷上,綻放廣東旅游人的“雪域之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