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拉薩市兩級法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民法庭工作會議精神,將人民法庭建設與運行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關鍵任務,堅持強基導向、深化調查指導、優化布局體系,以黨史學習教育及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等活動為契機,著力強化人民法庭服務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強化隊伍建設等功能,推動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建設取得新成效。
整合資源 優化布局——
落實便民利民舉措
拉薩市中級人民法院堅持人民法庭工作正確政治方向,把講政治和講法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三個面向”和“三便原則”,力促人民法庭實質化運行,整合轄區20個人民法庭,力促13個人民法庭有效運轉,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找準司法精準發力的結合點、切入點。今年以來,拉薩市人民法庭辦理各類案件1417件。依法妥善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民間借貸糾紛、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基層多發易發案件,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拉薩市兩級法院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改革,尊重司法規律,不斷規范人民法庭管理,為了讓法官和合議庭更好行使審判權,由基層人民法院統一行使行政權,并由案件辦理人對案件進行負責。同時,為明確人民法庭和基層人民法院業務庭在審級上的平等性,倡導通過上訴或抗訴的形式由中院指導或監督。
同時,推進利民便民舉措落地,針對案件多、基礎條件較好的城區人民法庭,如堆龍德慶區人民法院柳梧法庭,充分運用科技賦能,實現線上線下貫通服務,積極試行網上立案、電子送達、庭審直播、在線調解等功能,努力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對于距離城區較遠的鄉鎮人民法庭,緊密結合“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由庭長或法官深入村落,主動發現糾紛和了解群眾困難,及時化解矛盾并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著力提高群眾的滿意度。
激發動力 挖掘潛力——
構建多元解紛體系
拉薩市兩級法院積極加強與基層黨組織、政法單位、群眾自治組織、行業調解組織等的溝通協作,打造法院、司法、綜治等協同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模式,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持續深化“百姓說事、法官說法”工作機制,推進“無訟村落、無訟社區”建設。今年以來,針對家庭、鄰里糾紛及民間借貸等基層多發問題開展法律知識專題講座21場次,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
注重“點線面”結合,強化巡回審判功效。以人民法庭為點、以流動法庭為線、以基層人民法院為面,各基層人民法院注重流動法庭巡回審判這條線的功能發揮,選取農牧區典型的贍養、婚姻家庭等糾紛,主動深入案發地巡回審理,邀請村“兩委”、人民調解員、村民等參加旁聽,將執法辦案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強化巡回審判“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功能,以生動的案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今年以來,拉薩市兩級法院共開展巡回審判107場、宣傳咨詢220場次。
拉薩市兩級法院始終堅持訴源治理在基層的原則和“請進來、走出去”工作思路,完善訴調對接平臺建設,加強特邀調解、委托調解、委派調解力度,堅持非訴機制,深化分調裁審,切實提高審判質效。全市人民法庭引入特邀調解組織19個,特邀調解員32名,截至目前,訴前調解311件,委派調解糾紛59件,委托調解案件37件。推進案件繁簡分流,以案件量最大的柳梧法庭為例,今年以來,人均結案154件,同比增加27%,案件平均審理周期57天,同比縮短34%,結案率、調撤率、一審服判息訴率同比上升超過10%。
黨建引領 創新機制——
鍛造高素質過硬隊伍
加強法庭黨建工作。拉薩市兩級法院以黨建引領人才培養,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面臨糾紛相對集中的城區法庭黨支部率先建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方針、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再積累經驗輻射全市其余鄉鎮人民法庭黨支部建設。
拉薩市兩級法院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三更”專題教育及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等工作,舉辦和參加各類講座、培訓132期,受訓1288人次,注重提升司法干警理論素養,持續加強法庭干警政治能力和司法能力建設,改進司法作風,打造過硬法庭隊伍。
拉薩市兩級法院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堅持“平等、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以保護和調動人民法庭干警工作積極性為目的,積極協調上級單位,探索實行編制動態管理,采取了常駐、輪崗、掛職鍛煉等手段,建立干警定期輪崗交流、擇優遴選等工作機制,引導人員力量向基層和人民法庭傾斜。同時,通過真心關愛、對口指導及安全保障等措施,真正讓法庭干警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拉薩市兩級法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借鑒區內外好的經驗做法,在區高院的正確指導下,全力為提升服務鄉村振興、基層治理能力建設和有效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