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原縣的草原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感受高原風光。 嚴易程 攝
6月24日,記者一行乘車行駛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紅草原風光路紅原段,窗外掠過一幕幕美景:草原上遍地金黃色小花,小溪蜿蜒流過花叢,遠處群山披著斑駁的“雪衣”。
紅原之美不止在自然環境。在阿木鄉卡口村,一座座庭院的籬笆都長出嫩葉,與周圍的草原交織成一幅靚麗的牧區圖景;在刷經寺鎮刷經寺社區,居民用上了雨污分流的特制水池,門前流水清澈干凈;遠牧點居民也從草棚搬進了嶄新的家庭牧場。
作為阿壩州唯一純牧業縣,紅原縣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有自己的“秘訣”。從庭院打造到城鎮建設再到草原環境,紅原從“近與遠”“里與外”“大與小”三種關系梯次詮釋了“秘訣”核心。
“我們通過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紅原縣委副書記澤旺措說,該縣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確定建設任務和建設時序,分類梯次推進,讓鄉村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紅原風土人情相協調。
聚焦“近與遠”,庭院籬笆發新芽
6月24日,記者走進阿木鄉卡口村村民澤科家的庭院,眼前青草茂盛,鮮花盛開,院子中央兩個用廢舊輪胎做成的花盆引人注目,里面綠色小苗剛冒頭。庭院籬笆更為有趣,都是用高原紅柳扦插而成的,如今已經發出嫩葉,“每年要修剪兩次才能整齊美觀。”澤科說。
一條小路穿過草地花叢,通往院子邊的一個小屋。“這是專業人士針對紅原氣候特點設計的廁所,水沖式與旱廁結合,四季都能用。”澤科說,以前洗澡要到10多公里外的縣城澡堂去,一家人來回要花100多元,“有了新廁所,在家就可以洗澡,很方便。”
離阿木鄉20多公里之外的遠牧點,村民王多一家不久前搬進了新居,他把嶄新的地板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墻上掛起雕刻裝飾品,把屋子布置得溫馨安逸。“之前草棚里是泥巴地,一下雨就又臟又亂,現在條件好多了。”王多感慨地說。
基于畜牧業轉型升級的產業扶持相關政策,紅原縣還為有規模化養殖意愿的群眾建設了標準化、科學化、功能齊全的家庭生態牧場。與王多同鄉的牦牛養殖戶羅日東周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今羅日東周的家庭生態牧場建成使用,暖棚、巷道圈、牧場住宿一應俱全,牦牛在自家門口“定居”,家庭牧場的建設也正成為紅原縣畜牧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點。
連接“里與外”,地下管廊分雨污
在距離阿木鄉100多公里外的刷經寺鎮刷經寺社區,刷經寺鎮鎮政府財務室主任杜驍帶領記者來到一處地下空間,小門后傳出嘩嘩的水聲,“這是阿壩州第一個地下綜合管廊,預計本月底完工,這些水聲就是排進來的污水。”
管廊的功能還不止這些。廊道的墻壁上安裝了用來搭建“三線”入地裝置的鐵架,等提升完成之后,刷經寺鎮現有的電線電纜將實現“入地”。
管廊還有地面配套。在刷經寺社區,每戶居民門口都有一個由兩個水槽組成的水池。居民楊大英在一個水槽的水龍頭處接滿一盆水,將菜洗干凈后,又把用過的水倒入另一個水槽中。
為啥要把接水和排污分開?刷經寺鎮副鎮長甘潤解釋說,刷經寺鎮每年降雨量大,同時集鎮商戶多,產生的污水也多,過去一條管道排水,這條幾乎橫穿整個刷經寺社區的小水溝里都是污水,通過增加水槽、分設排水管道的方式,將污水分流到管廊中,集鎮污水處理的壓力要小很多,“小水溝里現在流水清澈見底。”
除了做足“里子”提升,刷經寺鎮還在“外部”規劃上著力。
管廊旁不遠,一處名為“州府記憶·紅色印象”的項目正在加緊施工。“2022年,刷經寺鎮啟動吊腳樓片區綜合治理工作,涉及36戶,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于去年3月基本完成了收購簽約工作;去年9月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州府記憶·紅色印象’商業聚落啟動建設,規劃了近110戶商鋪。”甘潤說,該項目將推動該鎮文旅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游客舒適度。
統籌“大與小”,牛糞制成有機肥
拿上口袋、長尾鉗等工具,跟著鎮村兩級“大部隊”一起搞環境整治清理,這是安曲鎮下哈拉瑪村村民德科每月的“固定動作”。“有空大家都會參與環境整治。”德科說。
紅原縣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水源涵養地、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和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質量決定著紅原的發展質量。
去年3月以來,紅原創新開展“全域全員全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活動以來,堅持文明城市與美麗鄉村共建,系統推進“縣城、集鎮、農村、市場、校園、醫院、旅游景區(點)、建筑工地、交通干線、河流沿岸”等11大領域18項重點任務,著力推動實現環境質量新改善、文明衛生新風尚、城鎮品質新提升、美麗鄉村新面貌。
“推進黃河上游‘全域全員全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活動,我們聚焦系統部署、協同推進、真抓實干,切實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紅原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該縣還持續推動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廣泛宣傳動員干部群眾把環境整治“彎腰行動”干在經常、抓在日常,營造“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
不僅著眼于“大草原”,紅原還在小小的“牦牛糞”做文章。在紅原縣有機肥處理廠的廠房中,牦牛糞通過三次深度發酵等一系列工藝,成為一袋袋有機肥料。
“這些有機肥能賣到川甘青接合部的牧業縣。”紅原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局長劉強介紹,引導牦牛養殖基地將多余的牦牛糞賣到處理廠,不僅能產生經濟效益,還能提升改善養殖基地的環境衛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