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臺牦牛種業園區。 白玉縣委宣傳部供圖
昌臺牦牛抗病力強,在2016年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現場鑒定。白玉縣委宣傳部供圖
5月中旬,記者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關部門了解到,自2022年以來,該州聚力推動牦牛集群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2023年,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總產值達64.42億元,對比建設前,增幅達25.18%。
作為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區,2022年以前,甘孜州的牦牛存欄量就占到了全省的41.07%。但傳統的養殖方式存在品種退化、草料供給不足、產業化水平低等風險。2022年,《四川省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建設方案》成功申報農業農村部2022年產業集群項目。此后,“打造國家級牦牛特色產業集群”被甘孜州擺在未來五年全州畜牧業發展的突出位置。
項目啟動建設以來,甘孜州圍繞制約集群建設發展的難題,將“院校州”科技合作作為牦牛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技術支撐,聚焦良種、飼草、養殖等重點環節,不斷提升科技“含金量”,牦牛養殖這一傳統畜牧業逐步邁向現代化。
打破瓶頸
生長周期“鋸齒”變“直線”
5月11日,在理塘縣禾尼鄉牦牛產業園內,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牦牛在悠閑地咀嚼著飼草。在這里,牦牛們按照季節的更替,遵循著不同的作息規律。
在自然放牧狀態下,不少牦牛會出現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情況,這是制約牦牛出欄的瓶頸之一。“自然放牧狀態下,牦牛的生長周期呈‘鋸齒型’,一般要5至7歲才能達到300公斤左右的出欄體重,其間要經過5個嚴寒的冬天,總掉膘體重遠大于牦牛出欄時的體重,消耗的草料是直線生長的2至3倍。”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省肉牛創新團隊崗位專家黃艷玲告訴記者。
打破“鋸齒型”瓶頸,甘孜各地開展“舍飼”“放牧+補飼”等探索。“全舍飼要求較高的基礎設施投入,且無法發揮天然草場的資源優勢,‘放牧+補飼’的方法,如果沒有保暖措施,牦牛還是會掉膘,補飼效果不明顯。”為了找到“最優解”,黃艷玲和團隊通過州校合作項目,在理塘、色達、甘孜等縣經過3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牦牛養殖新模式。
“3362”是指在6月至8月的青草期實行“放牧飼養”,9月至11月的牧草枯萎期實行“放牧+補飼”飼養,當年12月至次年5月干草期實行“舍飼飼養”。該模式充分利用草地資源,有效降低牦牛掉膘、死亡率,將牦牛的生長曲線從“鋸齒狀”變為穩定上升的直線,可讓各年齡段牦牛全年增重達200公斤以上。
此外,聚焦養殖環節,甘孜州還聯合多個院所開展了“高原牦牛育肥場及圈舍設計”“牦牛半舍飼養殖技術”“牦牛標準化養殖—環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科技助力下,全州規模化養殖水平和出欄率不斷提升。2023年,根據行業數據統計,甘孜州存欄牦牛163.5萬頭、出欄41.7萬頭,相比集群建設前分別增加20.78萬頭、3.47萬頭。
找對“拍檔”
高原飼草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5月15日,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劉剛再次來到了色達縣。自從在色達縣建立專家工作站以來,劉剛和同事已經在這片高原上開展了數十項研究。此行,他們有一個重要目的——為高原飼草找到“最佳拍檔”。
“針對牧草供應不足、草場載畜量較高且退化嚴重的問題,我們已經在色達開展了燕麥、虉草、老芒麥等人工飼草的種植研究。”劉剛和同事發現,單一的補播草種,會導致草地物種多樣性低,生態系統功能單一、穩定性差,飼草難以長時間存活。
這一次,他們開始探索“藥+草”混播。“我們打算用青藏高原鄉土中藥材植物與飼草組合來播種。”劉剛告訴記者,這樣有利于草地群落結構的形成與多樣性的維持,提高草地的“生產力”。“我們設計了不同組合的十幾種方案,希望通過一年的實驗,完成‘高寒草地高產穩定草地建植與利用技術’報告。”
為飼草尋找“最佳拍檔”,是甘孜州通過科技助力提升飼草料保障能力的嘗試之一。
“人工種草是草牧業發展和牦牛產業集群建設的重要基礎。一般認為,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的10%是比較理想的。而甘孜州的人工草地占可利用天然草地的比例不足0.2%。發展人工草地,提供足量的優質飼草料,是促進草畜平衡、草牧業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甘孜州畜科所所長劉駿說。
自集群建設開展以來,甘孜州畜科所、甘孜州農科所聯合西南民族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開展多項合作,目前已經建成草基地10個,2023年種植飼草14.7萬畝,鮮草產量32萬噸,折算產值2.52億元。
編制“家譜”
有效保存牦牛優良基因
在九龍縣牦牛良種繁育場的草地上,隨處可見一頭頭體型碩大、毛發黝黑的牦牛。作為全州唯一一個國家級牦牛資源保種場,這里已經建成了九龍牦牛主題綜合體驗園、九龍縣牦牛產業科普示范基地等業態,是甘孜州牦牛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典范。
據了解,甘孜州有著諸多珍稀優良的牦牛品種,其中九龍牦牛、昌臺牦牛、亞丁牦牛等已成功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但在過去的分散養殖過程中,牦牛長期自群繁殖,生產性能逐步下降。
為了有效保存牦牛優良基因,2018年,甘孜州就聯合西南民族大學的專家,開展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九龍牦牛保護與利用九龍牦牛系譜基因測序項目”。
“通過基因測序,我們把‘九龍牦牛’祖孫三代的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等指標搞清楚,給它們編制了一個‘家譜’。”甘孜州農牧農村局高級畜牧師郭鍵說,“清晰的系譜圖,為我們的品系培育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此外,該縣還與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科技轉化平臺,對全縣農牧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品牌示范推廣等工作起到推動作用。
目前,甘孜州已經建成九龍牦牛國家級保種場1個,昌臺牦牛、亞丁牦牛州級保種場2個,牦牛良種擴繁場5個,通過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加大良種推廣應用力度,目前全州共有存欄種牛3988頭,2023年推廣良種牦牛2835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