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牦牛產業發展難題 四川甘孜抓住“牛鼻子”
不久前,四川省甘孜州首個牦牛產品精深加工中心落戶理塘縣,標志著甘孜州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再次落下關鍵棋子。
甘孜州是牦牛資源大州,2021年底,全州牦牛存欄172.52萬頭,占全國的11.5%、全省的41.07%,還有著包括“九龍牦牛”在內的諸多珍稀優良牦牛品種。
雖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但當地牦牛產業集群發展也受到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等方面制約,面臨養殖規模小而散、生產加工企業量小質弱等發展難題。
如何發揮優勢、補齊短板?2022年,甘孜州啟動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以“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為思路,布局關鍵環節,抓住了產業發展的“牛鼻子”。
編制新標準體系
編“家譜”,讓養殖規范化
4月10日,甘孜州農牧農村局牦牛集群工作專班辦公室,高級畜牧師郭鍵拿出一本“寶典”——《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資料匯編》。
翻開“寶典”,首個章節就是關于“九龍牦牛”的。“這是我們聯合西南民大的專家教授,給‘九龍牦牛’編制的系譜檔案,把‘九龍牦牛’祖孫三代的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等指標搞清楚,相當于給它們編制一個‘家譜’。”
在過去的分散養殖過程中,牦牛長期自群繁殖,生產性能會逐步下降。“系譜檔案可以更好地篩選優秀基因,分析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郭鍵說。
不僅如此,在這本匯編手冊中,還涵蓋了“牦牛標準化育肥場布局以及圈舍建設規范”“牦牛屠宰檢疫操作技術規程”“牦牛飼養管理技術規范”等19個標準化規范。
“比如我們想和大企業簽訂供貨協議,就需要保障肉源質量和數量的穩定。但甘孜各個地區氣候條件差異很大,按傳統方法粗放養殖的話,康定、九龍等地的牦牛3年就能出欄,而石渠縣的要6年才能出欄。”郭鍵說,將原本放養的牦牛用“半舍飼”的方式進行規范化標準化喂養,就能保證各地牦牛的出欄時間統一,肉源也就穩定了。
根據規劃,2023年內,甘孜州還會新編制5個牦牛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飼養、屠宰、加工等方面。
打造消費新場景
“無行李”,讓游玩更輕松
4月13日,位于康定市沿河西路的甘孜原產地旗艦店內,來自北京的游客劉女士選購了牦牛奶和風干牦牛肉等一大堆產品,“我試吃了感覺味道很好,想給親戚朋友也帶點嘗嘗。”
和以往游客“大包小包”采購土特產的場景不同,旗艦店內,游客既能“滿載而歸”,又能“輕裝而回”。
“我們在店內設置了迷你菜鳥驛站,讓游客采購了產品后可以直接在店內打包寄出。如果采購量比較大,還可以直接在店內選好產品后,由我們的青白江前置倉代發,讓游客實現‘無行李’采購土特產,輕裝游玩。”甘孜州新業態基地運營總監唐森告訴記者。
依托現代物流打造消費新場景,是甘孜州助力牦牛產品“出山”的探索之一。
“我們整合了來自州內9個縣(市)的牦牛產品,在店內進行綜合展示和一站式的購物。”唐森說,在展示和銷售的同時,店內還借著“亞克甘孜”這一區域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將原本分散銷售的產品冠以統一的形象,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科技賦能現代牧業 甘孜牦牛“鏈”出國門
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甘孜州依靠科技賦能,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不斷推動牦牛產業集群化、現代化發展。[詳細] -
四川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農業項目創建名單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2022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創建名單。甘孜牦牛產業集群名列其中,被納入2022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詳細] -
四川省甘孜州打造國家級牦牛特色產業集群
甘孜州草地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原1.42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原1.25億畝。據統計,2020年底,甘孜州牦牛存欄191.31萬頭,出欄牦牛48.09萬頭,牦牛產業總產值達44億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