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壤塘縣:“三個躍變”,折射民生幸福底色
壤塘縣上南天路。羅讓東周 攝
壤塘縣藏式陶藝傳習所的學員在制作黑陶。羅讓東周 攝
一條條路串起城鄉生活。羅讓東周 攝
壤塘縣尕多鄉群眾在種植蔬菜。羅讓東周 攝
時間指向2022年11月18日,在2022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3000余件非遺作品精彩亮相。
今年3月30日,在廣東佛山,壤塘縣非遺作品及農特產品再次精彩亮相,吸引人們的關注。
“非遺”架起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串起人民幸福生活之路,這是壤塘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取得的成果。
壤塘擁有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近年來,壤塘立足文化資源優勢,走出一條文化強縣的新路徑;以“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為抓手,編織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積極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農牧民共享發展紅利。
文化強縣 農牧民吃上“文化飯”
“叮叮叮……”清脆的聲音回響在壤塘宗科鄉拉花的工作室里,這是拉花與他的兩名徒弟在趕制一批石刻作品。
54歲的拉花是非遺傳承人,共培養了300多名徒弟,其中大部分都是草原上的“放牛娃”。
非遺傳習“特而強”。千年技藝,匠心傳承。壤塘積極鼓勵扶持傳承人創辦傳習所,目前已建立藏香、藏茶、藏藥、唐卡等非遺傳習所47個,培養傳承人83人,帶動3000多人吃上“文化飯”。唐卡、擦擦等非遺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活動中屢獲金獎。非遺文化還與動漫、瓷器、康養等融合發展,擦出時尚火花,走俏文化市場。
文化創業“聚而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興業。壤塘整合投資1.2億元,在中壤塘鎮建成非遺傳習創業園,并打造成集非遺技能傳承培訓、文化旅游景觀和文化富民于一體的文旅平臺。目前,園區已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10余個傳習所入駐,年產值2000萬元,成為全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孵化器”。
交流交融“活而新”。壤塘實施非遺文化“走出去”戰略,在北京、上海、西安、溫州、佛山、綿陽等地舉辦“壤巴拉非遺文化交流對話”“壤塘文化周”系列活動,全力打造“懸天凈土·壤巴拉”文化旅游品牌。
編織路網 農村公路由“通”變“暢”
9月的壤塘縣,一條條寬敞的水泥路鑲嵌在青山綠水間,勾勒出一幅“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美麗畫卷。
回憶起曾經的“出行難”,南木達鎮南木達村村民蒲瓦特仍唏噓不已。“以前從村里到縣城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還要翻越海拔4000米的山梁子。”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中國成立前這里沒有公路,運輸全靠人背畜馱。新中國成立后,壤塘修路、架橋、治河,1957年,第一條公路可壤路(可爾因至壤塘)動工,由此拉開壤塘交通建設序幕。
近年來,壤塘在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廳的定點幫扶下,以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為抓手,水泥路、柏油路穿越高山峽谷,延伸到千家萬戶。
交通路網連通城鄉,縮短了時空距離,也打破了發展瓶頸。“以前從壤塘到成都需要3天時間,現在只需 8個小時。”經常往返壤塘、成都兩地的客運司機俄軍明深有感觸。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變“暢”。
為解決群眾“乘車難”,從2013年開始,壤塘縣先后開通蒲西、上杜柯、南木達、宗科等7條公交線路,配套建設旅游集散中心5個,發展農村客運車輛25輛。
去年,壤塘入選2022年度“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名單。一條條路伸向遠方,一輛輛公交車串起城鄉生活,壤塘民生幸福的底色越來越鮮亮。
幸福生活 新技能新產業引領新風尚
去年,壤塘縣上杜柯鄉魚托村解鎖了一項“新技能”——牦牛絨手工藝制作,主要以牦牛絨為原材料,制作帽子、圍巾、杯墊等產品。
“收入按計件算,做一頂帽子可以掙150元。”從剛開始兩三天才能做出一頂帽子,到現在不到一天就能做好一頂帽子,18歲的麻莫手藝越來越好。
牦牛絨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軟,制作牦牛絨手工藝品,可以實現年人均增收5000元。
“現在牦牛絨的收購價為每斤25元到30元。”看著一件件牦牛絨手工藝品在自己手中誕生,23歲的學木措信心滿滿。
如今,在魚托村巾幗手工藝合作社,居家靈活就業成為村里婦女們的新選擇。
工作在變,大家的生活習慣也在改變,變得愛美、愛打扮,這也讓這個合作社成為村民表演時裝秀的平臺。
在吃的方面,壤塘農牧民以前多以青稞、牛肉為主食,吃新鮮蔬菜難。如今,壤塘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實施“菜園子”工程,農牧民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在上杜柯鄉吉拉村,入戶路與藍色柵欄連接著寨里的家家戶戶,院壩里干凈整齊。看到環境變好變美,牧民們也注重裝修自己的房間,提高生活品質。
這是壤塘推進“三家園”(生態美麗、和諧幸福、富裕小康的家園)建設的縮影。壤塘計劃通過5年時間,實施建設新環境、引導新風尚、培育新產業、培養新農民、養成新習慣、過上新生活的“六新”工程,加速建設美麗幸福壤巴拉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四川省壤塘縣加快打造縣域經濟新格局 立穩縣域產業“三根支柱”
1月初,壤塘縣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構建“4332”現代產業體系。其中第一個“3”就是指要在牦牛、文化、清潔能源上下功夫,打造形成縣域產業的“三根支柱”。[詳細] -
四川壤塘:美麗小山村 處處是產業
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蒲西鄉,看到這里的村子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展起各自的特色產業,找到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致富路。[詳細] -
四川省壤塘縣:千畝高原蔬菜基地為居民餐桌帶來新變化
近年來,壤塘縣結合當地地理資源特點,加快適合高山地區氣候特征的農業發展,不僅改變了當地飲食結構,還將高原生態蔬菜端上了成都市民的餐桌。[詳細] -
四川壤塘非遺傳習創業園:非遺“軟實力”造就致富“硬支撐”
近年來,藏香、藏陶等非遺傳統工藝屢面失傳困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傳統技藝培訓學習卻發展火熱,不僅讓大批民間技藝傳承人重拾信心,還帶動當地農牧民致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