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溝:生態優先助推綠色發展
“賣完櫻桃賣李子,李子之后還有核桃。除了承包地,山上還有山林草地,可以挖草藥和養牦牛。每個月都有進項。”說起現在的日子,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黑河鎮七里村村民李培英笑意盈盈。
近年來,九寨溝縣堅持生態優先,在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全域旅游,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電代柴”,生態優先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白河鄉太平村一個藏家小院,小院里外干干凈凈。
村民格桑旺姆打開電磁爐開始炒菜。不到半個小時,一盤盤可口的菜肴就端上了餐桌。格桑旺姆說:“用電做飯,干凈、環保又方便。”
九寨溝縣地處高原,冬春寒冷,生產生活取暖用柴是對生態的巨大挑戰。2019年以來,九寨溝縣試點“以電代柴”,參與試點的村民每度電可獲補貼0.15元。“一度電最低可代柴兩至三斤,一戶全年可節約燒柴2000斤左右。”九寨溝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以電代柴”推行以來,全縣薪炭使用率降低了25%。
“生態保護是高壓線,絕不允許亂砍一棵樹,濫伐一片草。”九寨溝縣委書記李為仁表示。為此,九寨溝縣實施“管護合作聯社+管護合作社+生態護林員”林業資源管護機制,組建1個林業資源管護總社和17個合作聯社、110個合作社,落實集體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近1億元,設置近1600個生態管護崗位,在管好林草的同時讓群眾持續增收。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九寨溝全縣森林植被覆蓋率達72.9%,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7.8%,生態系統恢復到2017年九寨溝地震前水平,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
綠色發展驅動產業融合
在黑河鎮繞蠟村金棚子葡萄種植基地,大棚布滿了河谷空地。大棚內,一排排整齊的架子上掛滿了高原葡萄。“再過幾天就能采摘了!”農戶何管秀告訴記者,高原葡萄畝產可達三四千斤,因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且病蟲害少,葡萄質量高,從來不愁賣。
繞蠟村所在的黑河鎮,是九寨溝縣耕地面積最大的鎮,出產蘋果、釀酒葡萄、中藥材、花椒、黑桃、櫻桃等產品。
有了好的農產品,銷路也不用愁。黑河鎮黨委副書記馬海生介紹:“果子一熟,各大電商平臺就來收了。”電商主播們在田間地頭開播,快遞車開進村里,產品就賣到了全國各地。
而不遠處的雙河鎮同樣適宜種植釀酒葡萄。2014年,返鄉創業的陳開斌將釀酒廠搬遷至此,羅依現代生態休閑農業園區應運而生。“園區以農旅度假區為主體,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吸引更多大學生和本地企業入駐,人才、科技、資金等要素源源不斷地向鄉村匯聚。”陳開斌說,村民除了能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就業。
九寨溝縣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推進全域旅游,引來各方投資,使綠色發展成為產業融合的巨大推力。
生態旅游邁上新臺階
玉瓦鄉羊足山村只有13戶人家,是九寨溝縣最小的行政村。過去的羊足山村,地處大山深處。
為了更好發展,13戶村民集體搬遷到山下,山上空置出來的藏寨則改造成高端民宿。“民宿每年給合作社60萬元租金,每5年上漲5%。”玉瓦鄉人大主席陳李斌介紹,村民還可通過務工再獲得一份工資收入。
這幾年,九寨溝縣以九寨溝景區為依托,打造了神仙池、甲勿海、九寨溝熊貓研究園等各具特色的新景點12個,這些景區景點風格各異,能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現在到九寨溝縣,游客不僅能旅游觀光,還能體驗非遺、人文民俗、夜間消費等多樣業態。
2022年,游客在九寨溝縣平均停留時間增至2.3天,帶動逾九成脫貧群眾吃上旅游飯。今年上半年,九寨溝縣共接待游客283.34萬人次,同比增長76.16%,實現旅游總收入30.46億元,同比增長63.26%。
李為仁表示,九寨溝縣將始終堅持“全域發展、綠色崛起”戰略,用好世界級旅游資源、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加快建設世界生態旅游目的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生態學家揭秘九寨溝的發現與保護:從一份報告到自然保護區
九寨溝自然風景區是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中被發現的?又怎樣開創先河,成為中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印開蒲通過一段曲折的故事揭曉了答案。[詳細] -
四川省九寨溝首個垃圾集中處理中心投運
作為九寨溝縣災后恢復重建的項目之一,這個“成都造”環保項目包括九寨溝縣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餐廚垃圾處置廠和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廠。依托該項目,九寨溝縣的城鄉垃圾轉運處理率達到100%。[詳細] -
生態文明貫穿始終 浴火重生的九寨溝探索高質量發展的重建新路
11月7日,立冬,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8?8”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漳扎小學竣工儀式舉行。這意味著經過一年的災后恢復重建,孩子和老師們將在新學期迎來新的校園、新的教室、新的生活。[詳細]